物联网带来“馅饼”,“陷阱”也随之而来

发布时间:2017-08-31 11:19:53 |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 作者:艾一伊 | 责任编辑:胡俊

Google前任董事长Eric Schmid早在2015年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就曾预言:“互联网将消失,因为我们的生活无处不连接。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将无处不在,让我们无法察觉。”当互联网将全世界49%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全球预计大约有84亿个连接在物联网上的设备正在运行。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将带来每年300亿美元的市场利润,并将保持快速增长。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从国际科技巨头Google、IBM、Amazon、Apple、Intel和GE到国内的阿里巴巴、小米和海尔等都纷纷积极布局,将物联网视为公司业务发展的核心。

随着科技和人才的集聚,中国无疑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主战场。以当下最为流行的共享单车为例,简单扫码即可骑走的便捷,早已证实物联网这个原本虚而不实的词汇,已然成为现如今真真切切的现实。那么,物联网一统天下的武林霸主梦,真的指日可待了吗?

与互联网传统的入口思维不同,物联网不再强调用户终端的交互,而是转而关注感知层的运用,实现设备自动、智能的为人服务。

物联网之父、时任宝洁公司品牌管理者的Kevin Ashton,在1990年首次引出这个概念。他创新地改变了传统零售商利用条形码管理库存的模式,在产品包装中装备了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无线通信芯片,通过无线网络随时接收芯片传来的数据,从而实现实时准确的货物情况更新,吹响了物联网兴起的号角。

英国的科学家在2005年发明了一种能够“闻出”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的“电子鼻”。这种电子鼻的体积与两台电脑显示器相当。2010年,以色列科学家研发出一种“电子鼻”,只要通过简单的呼吸测试,就可以查出肺癌、乳腺癌、肠癌和前列腺癌。这次研发,标志着生物传感器在物联网的华丽转身。

Google在2014年以32亿美元收购Nest公司,打响了智能家居产业的争霸赛。Nest推出的集成传感器,能够不间断地监测它周围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等环境参数的变化。Nest还具有记忆和学习能力,可以判断房间中是否有人及人是否移动,并以此决定是否开启温度调节设备。如今Nest旗下的智能摄像头Dropcam,已经和智能门锁、电灯、电扇、汽车系统等数十件产品实现了联动,其无感化控制让人们体验到了真正的智能生活。

2017年,除了Amazon Echo语音助手和Amazon Dash Button,Amazon还推出了Amazon Go,打破传统零售店的销售模式,打造概念性的实体店,让购物变成了一种无需排队、无需结账的享受。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最前沿、最时髦的技术都在Amazon Go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物联网的应用已远远超过了以上列举的几个领域。从家居、汽车到通信、军工、航天,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物联网做不到的。

毫无疑问,物联网的盛行,孕育了无数的科技创新、财富创造的机遇。从无人机到共享卫星,从传感器到智能芯片,从汽车到军工,捕捉准确数据,分析数据,并融入实际生活的应用场景,是物联网创业者不得不考虑的事情。然而,随着大量设备的无缝对接,数据的精准分析,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前不久,席卷全球的勒索病毒“WannaCry”就将物联网的安全隐患暴露无遗。任何相互连接的设备,都可能成为病毒袭击的入口。在2016年的DEF CON全球安全会议上,专家指出来自21个生产商的23个物联网设备,具有47个安全隐患。研究人员展示了因为物联网的无处不在,黑客可以很轻松地寻找袭击对象:汽车、竞选系统、电站……甚至你的家也成为最不安全的场所之一。你的智能设备可能正在监视你的一举一动,而你却浑然不知,即便被侵权,也无法得到法律保护。在便捷和隐私之间,你又将如何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