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街道工作和深化“吹哨报到”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布时间:2020-04-17 11:47:20 | 来源:北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媛

编者按:街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础平台。2019年,全市时隔23年召开了街道工作会议,提出以首善标准打造“文明街道、活力街道、宜居街道、平安街道”。将“吹哨报到”改革和新时代街道工作一并推进。一方面,将街道工作冠名以“新时代”,表明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再通过3年努力,逐步形成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另外一方面,把街道工作与“吹哨报到”相结合,就是继续利用“赋权、下沉、增效”机制,推动更多力量、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让社区更好地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秩序井然、充满活力的社会共同体。

在2019年工作中,顺义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认真领会蔡奇书记强调的“解决群众家门口的事”的工作要求,坚持党建引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接诉即办”为抓手,继续围绕“赋权、下沉、增效”,深度聚焦“七有”“五性”水平提升,全力推进新时代街道工作和“吹哨报到”改革的各项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高度重视,高位统筹。区委成立加强街道工作和深化“吹哨报到”改革专班,建立书记、区长“双正职”挂帅机制,组建由区委副书记等相关领域分管区领导为召集人的改革工作专班,围绕“接诉即办”、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协管员队伍改革等工作开展调研,带头推动形成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

顺义区街道工作和“吹哨报到”改革推进会

高朋同志调研“吹哨报到”改革

高朋同志与居民代表进行座谈会

高朋同志调研12345便民热线工作

二是深入培训,强化引导。推动“吹哨报到”向社区延伸,通过基层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处级领导培训、村居换届培训等平台,打造精品聚焦、全面立体培训课程,开展“吹哨报到”大培训40余场次,实现所有镇街培训全覆盖。 

开展镇街、村居多个层面的“吹哨报到”培训会

三是眼睛向下,汇聚合力。推动“双报到”机制常态化,围绕“12345”市民热线接诉即办、垃圾分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开展各类报到活动1600余次,梳理资源约1326项,群众需求约500余项,累计服务立项约360余个。全区各职能部门借鉴“回天有我”的经验,开展“上门领哨服务基层”系列专项行动,引领“眼睛向下,大抓基层”的理念不断向重点工作深化。

党员站出来、党徽亮出来、党旗飘起来,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区发展改革委“六靠前”服务开启“吹哨”改革新模式 

区生态环境局主动“领哨”助力属地环境治理

高朋同志参加“月末清洁日活动”

孙军民同志参加“月末清洁日活动”

四是突出考核,压实责任。制定《顺义区2019年度党建工作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建立敢于吹哨和积极领哨的考核矩阵,将基层疑难问题作为哨源纳入“吹哨报到”六步法考核,推动形成块抓条保的责任体系。将吹哨报到“六步法”作为全区“吹哨报到”工作机制的主轴,将属地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区级平台统筹解决。完成街道大部制改革,压缩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成立镇街综合执法队,推动联合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 

深化改革创新,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逐步构建。

做强镇街机构。深入推进镇街机构改革,按照“6+1+4”模式,完成6个街道的大部制改革,并试点开展镇级机构改革。完成街道职责清单修订,明确街道六方面共计111项职责,确保街道工作聚焦主责主业。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对试点镇街整合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待市级赋权清单下发后,以镇街名义开展执法。

将吹哨报到“六步法”作为全区“吹哨报到”工作机制的主轴,将属地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区级平台统筹解决

做实网格管理。制定《顺义区推进“多网”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组建3000余人的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划分镇街网格30个、村居网格594个、单元网格1753个,为定岗、定人、定责打牢基础。开展网格化与雪亮工程、街镇平台接口联调,累计处置城市管理案件8.5万件。以“双派单、双考核、双通报”工作模式为基础,以融入网格化管理为手段,开发完成12345便民热线信息系统。

完成街道大部制改革,压缩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成立镇街综合执法队,推动联合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

做优政务服务。开展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智能排队叫号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电子监察系统等十大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了各审批部门集中办公、集约优化服务的“物理集中”。开发建设综合窗口统一受理平台系统,与统一行政审批业务平台无缝对接,实现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事项100%“一个平台受理、一个平台审批、一个平台办结”。推进政务服务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涵盖社保、建筑、电力等306个事项下沉镇街,236个事项“全区”通办,实现全市下沉事项最多、领域最全。

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网格化“多网”融合综合平台

顺义区政务服务大厅

夯实基层基础,基层党组织领导治理的能力不断增强。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修订《社区职责清单》,取消社区事务150余项、社区考评73项,填报表格由80余个精简为9个,精简率达89%,为社区工作减负增效提供全面助力。面向全区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联合会征集服务项目91项、培育扶持项目96个,25个镇街全部实现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加快扶植各类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在旺泉街道望泉家园社区试点成立全区第一支应急小分队,为社区应急响应工作提供了先行试点。

社会组织为社区群众提供多元服务

深化党建引领物业。在四个试点小区,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纳入党建协调委员会等方式,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推行党建特色服务项目,形成了物业联席会、“党员互助岗”等工作机制和空港街道专班跑腿、社区专员吹哨、物业红色管家等经验模式。成立物业管理专班,将8个物业服务情况复杂的小区纳入试点范围。通过物业工作“四方会议”联席制度、物业服务“公示栏”和“红黑榜”等制度,各试点小区的物业投诉量呈现降低趋势,响应率、满意率均达100%,平均解决率达到85%。

强化党建引领物业,完善协同联动的社区治理架构

提升服务便利水平。新建、规范基本便民服务网点130个,完成8家连锁企业“一区一照”登记试点申报工作,引入便民超市40余家,中粮祥云小镇“深夜食街”入选北京市首批“夜京城”商圈,得到了市委改革办的关注和肯定。出台《顺义区普惠性幼儿园认定与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累计增加普惠学位1860个。制定《顺义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岗位设置规划(2018-2020年)》,建设完成120个村卫生室,42个社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服务群众2800余人。印发《顺义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扶持办法(试行)》,累计发放运营补贴146万元,建成养老驿站15家。

顺义区首家“多元+养老驿站”开业

小区内的便民生活服务超市

港中粮祥云小镇打造深夜食街

落实“接诉即办”,解决群众身边事的常态机制正在形成。

坚持闻风而动。成立顺义区市民服务热线工作专班,由区委、区政府领导统一指挥调度。专班建立“三次和四级反馈”机制,健全逐级催办、持续跟踪、督办问责机制。全区便民服务热线解决率从年初最低的38.73%上升到78.42%,群众满意度从年初最低的59.83%上升到88.41%,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推动网格化管理与“接诉即办”相互整合

强化源头治理。围绕群众诉求集中的问题主动治理,建立环境问题挂销账机制,完成121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解决各类环境问题共3万余件;开展以“六治七补三规范”为主要内容的1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在20天内完成望泉寺村586户1665套房屋认购工作;“多网”平台实现由镇街向市政企业基础设施企业派单功能,提高应急响应和维修水平。

仁和地区深化党建引领,“四坚持四保障”顺利完成望泉寺村回迁安置工作

精细城市管理。选取四条道路试点推进综合杆技术应用,完成安宁大街街道家具优化配置工作。初步选定4个街区启动街区控规编制试点工作,选取原行政办公区作为试点,开展更新改造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制定《顺义区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推广街区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制度。潮白河道治理工程、鲁能泰山体育公园正在开展新城慢行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留白增绿”157公顷,建成小微绿地27公顷。

顺义区新时代街道“吹哨报到”改革将持续巩固以综合执法为主的1.0版本,深化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群众的2.0版本,努力向“七有”“五性”水平提升的3.0版本提升,坚持让哨声为民生而响,为顺义宏伟蓝图的建设而响,努力形成新时代街道和深化“吹哨报到”工作的“顺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