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靖口镇:以“十大提升行动”为抓手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冲刺战

发布时间:2020-06-09 15:44: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媛

靖口镇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城以西28公里处,所辖6个行政村全部为贫困村,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5户1640人,到2018年底,镇辖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490户1613人,贫困发生率0.85%。今年来,镇上把“十大提升行动”作为夯实脱贫基础、巩固脱贫成果、彰显脱贫成效的重要抓手,精心部署、全力推进、务求实效,精心编制了“十大提升行动”作战图,建立村级明白册,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村、细化到户、量化到人,以决战决胜姿态,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

产业扶贫增效富民提升行动

抱团发展模式。实施“党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建立农业产业示范园5个,由嘉隆专业合作社带动6个村养殖业发展,由盛禾食用菌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4个村食用菌种植,由盛欣双耳花椒加工园区带动6个村蔬菜和花椒种植,形成了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同质归类、优势互补的抱团发展产业格局。

“电商+合作社+代管代养+邀约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嘉隆电子商务,主打靖口嘉隆农产品品牌,建立对接帮扶机制,邀约经营能力强、技术效果明显的合作社代管经营品种单一的合作社,将中蜂、肉牛、土鸡、土猪养殖交由农户代养,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与代管代养户建立农产品供销关系,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今年来已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26万元。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推进陕西秦西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联营,充分利用公司社会资源和品牌优势,开拓新市场,实现双方合作效益最大化。全镇14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嵌入贫困户505户,分红63万元。

自主发展模式。支持鼓励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发展养猪18户,养牛羊20户、养林麝8户、养鸡119户、土蜂143户、蔬菜种植946户。

消费扶贫模式。依托电商平台,通过帮扶单位,将花椒、土蜂蜜、土鸡蛋等农副产品销售给社会人士,直接销售额10万元。

就业创业稳定增收提升行动

产业拉动。吸纳6个村35名贫困劳动力在产业园区务工,人均月收入1200余元。

岗位安置。以无法外出、无劳动技能、无生活来源的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将188名贫困户安置在护林员、保洁员、公益专岗就业,实现了稳定收入。

就业援助。建立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分类统计,筛选岗位,通过微信群、宣传栏、进村入户等方式送信息到家,帮助贫困户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促其上岗就业。今年共实现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863人。

技能提升。针对21户自主创业农户,依托种植养殖业实训基地、“土”专家,开展精准免费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

易地搬迁安居乐业提升行动

全镇60户易地搬迁户分别安置在镇区关上盛苑和县城龙凤二期搬迁点,旧宅基地腾退率、复垦率均达到100%。

在前期搬迁点的选择上,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原则,将搬迁点确定在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利于长远发展的地段,户型设计体现关中特色,公共基础设施统一绿化、硬化、美化,实现水、电、路、讯、停车场、休闲广场、公厕等配套齐全,并通过帮助外出就业、园区吸纳就业、公益岗位兜底等途径,全部落实后续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健康扶贫贴心惠民提升行动

镇卫生院建立贫困户健康档案,严格落实医疗报销政策,为6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住院政策,慢病签约服务1284人次,门诊特殊慢病救助123人次。发挥村卫生室宣传主阵地作用,通过张帖宣传画、发放宣传标语、开展文明家庭评比、红黑榜公示等形式,持续深化“健康村庄”“健康家庭”建设,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及时就医,防止小病托成大病,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因素,教育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教育扶贫阳光助学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阶段各项教育扶贫政策,为332名义务教育阶段、195名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为164名义务教育阶段落实教育扶贫资助41万元,落实“雨露计划”扶持资金15万元,确保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贫辍学。

兜底保障织网暖心提升行动

贴心照护特困供养人员。将43户特困供养人员实施分类供养,其中11户安排到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其余32户实行分散供养,由村委会、幸福院提供日常看护、生活照料、住院陪护等服务。

全心关怀孤寡病残老人。对需要照料的38名孤老人群、532名病残群体,建立包保帮扶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人,保持经常联系,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帮助,落实补助资金27万元。

精心关爱低保人员。及时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272万元,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行就业培训,提供务工信息,鼓励外出务工;对家中有大病患者的,及时提供帮助,确保按规定享受医保政策;对贫困老人户督促子女履行赡养协议,定期上门照顾关心。

用心救助帮扶特殊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32万余元,安排专人定期联系,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帮助。同时,充分发挥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作用,全力保障特殊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关爱、有防护。

扶贫资产规范管理提升行动

健全制度,查清底子。出台《扶贫资产资金规范管理和运行实施方案》《扶贫领域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实施细则》,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融资贷款资金四种类型进行梳理,全面核实扶贫家底,摸清2016年以来扶贫项目资金总量和资产去向,分类分年度建立台账。

明晰权属,科学管理。从确定所有权、规范经营权、保障收益权、落实监督权、审批处置权五个环节入手,按照户、村、镇、县四个层级分别移交确权,签订资产协议书,加强后续维护管理。

规范操作,阳光运行。严格执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规范项目管理,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进行,拓宽群众参与途径,保障群众监督权利,确保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公开透明。

金融扶贫持续跟进提升行动

加强政策宣传,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利用信贷资金发展主导产业,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资金困难。今年为48户贫困户发放贴息贷款182.5万元,为9户贫困户发放扶贫互助资金贷款18万元,全力支持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

基础设施共管共享提升行动

健全组织,解决“谁来干活”的问题。镇上成立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专门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建立专业队伍,设立“1+7”公益专岗26个,安置贫困劳动力17人,发放人员工资14万元。依托镇村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设立监督岗,既健全了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制度,又保障了贫困老人稳定增收。

明确主体,解决“谁来监管”的问题。夯实镇、村、户三级监管责任,把管理权交给村“三委”会,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监管责任,对贫困户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监督,保证公共基础设施正常运营、管护到位。

自我加压,解决“工作标准”的问题。制定《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长效机制实施方案》等8个管护制度,形成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标准体系,确保了工作有方向、干事有重点、成效有标准。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约束和引导村民转观念、改陋习、树新风,积极探索建立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衔接工作机制。

完善制度,解决“如何保持”的问题。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不定期开展督查暗访,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备情况和完好程度作为村级年度考评重要内容,全镇实现了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全覆盖、无死角、常态化。对农村幸福院实行星级挂牌管理,为行动不便的贫困老人过节、过生日、提供送餐服务。

组织领导长效推进提升行动

建立高效的指挥队伍。充分发挥包镇扶贫团的领导优势、组织优势,定期召开扶贫团会议,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包镇扶贫团县级领导坚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以问题为导向,了解掌握情况,研判分析形势,制定措施办法,指导镇村解决好工作中的堵点和难点。

建强精干的帮扶队伍。突出镇村脱贫攻坚主责主业,落实镇党委书记主体责任、镇长负责抓落实、科级领导包村抓推进、村支部书记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四支队伍”“五天四夜”、“周一签到周五签退”和“月报告”制度,实行驻村干部积分制管理和效能督查。

建全有力的督导队伍。由镇主管扶贫工作的领导牵头,镇纪委和镇扶贫工作站联合对各村每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销号,将日常工作成效纳入年终考核,发现问题现场协调指导解决。

扎实开展“十大走访活动”。结合“三排查三清零”工作,大力开展“任务大落实、干部大走访、信息大核准、问题大整改、短板大提升、项目大推动、政策大宣传、风险大防控、档案大完善、纪律大保障”十大活动,排查整改问题12个,建立长效机制1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