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澄江劲涌双拥潮 古村绽放双拥花

发布时间:2020-06-18 11:17: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玉川、黄冬民 | 责任编辑:张青

澄江村是中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葛坳乡,地处革命老区于都、宁都、瑞金三县交界处。在革命战争年代,红三军团第八军第四师第二团曾驻扎于此,红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村里先后有100多人参加红军。2016年开始,火箭军部队定点帮扶澄江村,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双拥+扶贫”机制,将地方所需、群众所盼、部队所能有机结合起来,以超常规举措全力加快澄江村脱贫攻坚步伐,村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条公路,畅通了致富快车道

澄江村以前的进村路,不仅窄,而且坑坑洼洼,一遇到雨雪天气,车辆难以通行,限制了村民出行的脚步不说,还阻碍了村里经济的发展。要致富,先修路,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火箭军机关定点帮扶澄江村后,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出资300余万元,调集工程兵40余人,历时6个月,为澄江村抢修道路。2018年8月8日,澄江村进村公路竣工揭牌仪式在村里举行,一条6米多宽的沥青公路自村口向外延伸,连接着319国道。以前泥泞难走的砂石路变成了现在宽敞顺畅的水泥路,通行时间也比过去缩短了近一半,澄江村红星组的谭斌芳就是这条公路一名受益村民。据谭斌芳介绍,今年他种了200亩水田,往年都因为道路不好走,不仅卖不上好价钱,而且运输成本也很高,道路修好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自己运输出去非常容易,一些农产品收购商也愿意主动进来,这样随时随地都可以卖粮。从火箭军部队退役、现在于都县妇幼保健院工作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李卫东兴奋地说:“这是由我们火箭军官兵翻修改造的双拥路,更是一条致富路。我们火箭军在澄江村帮扶以来,全村12条18.65千米通组路和36500平方米通户路建设任务都已全部完成。”除了这条进村路,村里还有另一条“网络爱民路”也给村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箭军帮助村里建起了电商平台,拓宽了村里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解决了村里农产品销路问题。

一座房子,融通了军民鱼水情

“感谢火箭军帮我新建了房子,还帮我购买了家具、家电。”村民谭二长是红军烈属,聊到火箭军,他十分激动地说。谭二长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由于年久失修,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时时都存在着坍塌的隐患。火箭军挂点帮扶以来,扶贫工作队通过开展住房安全专项普查活动,走访了每一户农户,看遍了每一座住房,谭二长的住房问题就是在这次摸排中发现的,精准帮扶队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帮助谭二长在内的贫困军烈属家庭进行房屋改造提上了工作议程。盖房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危房拆除、地基协调和开挖、建筑材料的运送、施工队伍的安排等等,每一件都需要很多精力去完成。驻村工作队都当做是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一件一件去调度,一件一件去处理。说起帮助农户建房的事情,李卫东激动地说道:“帮助这些困难的军烈属进行危房改造,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得到了乡亲们的广泛支持,有的免费将房子让给正在新建房屋的施工人员居住,有的免费给施工队伍送茶送饭送点心。是这些可爱的乡亲们的支持下,我们的拥军优属与精准扶贫工作才真正的开展起来。”

一所学校,连通了教育新希望

中午放学,孩子们从火箭军澄江希望小学走出来,欢声笑语也顺着校门涌了出来。这是一个百年古校,始建于1912年,原名“育三小学”,1941年新建校舍,更名为“澄江小学”,2016年正式更名为“火箭军澄江希望小学”。走在校内,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文气息浓郁,随处可见火箭军留下的印记。火箭军澄江希望小学校长王志诚介绍说:“2016年火箭军投入180余万元,支持校园改造,新建了塑胶跑道、球场、足球场,购买了50台电脑、400多套课桌、12套讲台等。同时,还帮助联系北京名校培训教师队伍。之后,火箭军官兵经常深入学校,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了解师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资助贫困学生,为品学兼优学生发放奖品,改善教育条件。2019年,火箭军官兵了解到学校电脑不够用的情况后,立即援助10台一体机电脑,解决了学校的难眉之急。现在的火箭军澄江希望小学,教室宽敞明亮,设备一应齐全,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质量,都赢得了周边家长的肯定。问起校内的学生,关于火箭军,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出好多感恩的话来,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要好好读书,参军就去火箭军。

一个书屋,开通了农民大视野

学校播种希望,农家书屋丰富村民生活,开阔农民视野。在火箭军的帮扶下,澄江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村民们在农闲时节,往往愿意去书屋“充电”。据村里负责人介绍,澄江村农家书屋书目种类齐全,共1180册,涵盖历史、人文、健康、教育、农业技术等各方面,基本能够满足村民阅读需要。“以前来这,经常看不到人,书也是乱堆乱放,想找一些种养技术方面的也找不到。现在好了,不但书按标签整理好了,而且经常还有乡农业综合站专业人员来进行技术讲解。一到休息时间,附近的孩子们也不再东跑西溜了,他们都跑这里来做作业,家长们可高兴了。”一位正在看书的村民说,“这里的书非常齐全,我在蔬菜种植方面遇到了什么问题,我都会来这里找答案,这些书对我的帮助很大。”

一个产业,打通了振兴真格局

为推进产业“造血”扶贫,火箭军提供专项帮扶资金,鼓励贫困户筹措资金,由村“两委”牵头,成立澄江村种养合作社,创新“火箭军帮扶工作队+村“两委”+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五位一体模式,把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队、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和农户在产业发展中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澄江村跃进组流转山地60亩,建成9个鸡棚,棚内面积约1500平方米,配齐了水电路基础实施,修建了9个饲料仓库,一个办公场所。发展成年出栏肉鸡约8万羽肉鸡养殖项目。在澄江村肉鸡养殖基地鸡棚内外,村民们在紧张而又小心翼翼地忙碌着,他们说,这些肉鸡是他们的宝贝呢。2017年之前,谭金生还在深圳务工,“每天早出晚归,但总感觉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谭金生说,“后来听说家里有好的政策支持农民创业,还有部队的大力帮扶,我就果断留在村里了。”现在,他已经是村里的家禽养殖大户了,不但规模在不断扩大,还帮助贫困户就业脱贫。

充分发挥合作社及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鼓励村农民合作社成员和全村122户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多形式入股,农户、贫困户从中取得股金分红和劳务红利,也为村民提供创业机会,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有效带动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合作社已规模发展果蔬大棚种植帮扶项目和肉鸡家禽养殖帮扶项目两个主导产业,同时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进一步带动群众贫困户,改变村名传统的种植模式,发展脐橙种植和白莲种植,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口,两棵枝繁叶茂的百年樟树在风中哗啦啦地响,仿佛在欢声诉说着澄江的过往。火箭军帮扶澄江村的一条公路、一座房子、一所学校、一个书屋、一个产业串起来,打造了一个军民共建示范点。火箭军机关四年的帮扶,不仅改变了澄江村容村貌,而且也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拥军热情,村里率先成立退役军人服务站,全面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建立“一对一”走访现役军人家庭制度,参军热潮一年比一年高……。“双拥”在这里涌起浪潮,澄江在浪头上不断前行。(陈玉川、黄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