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

发布时间:2020-06-19 13:26: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赖雅莉 | 责任编辑:张青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根本之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统计,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266万余套,实现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7万人,搬迁入住率达99%,有920万人通过搬迁实现脱贫。当前,各地工作重心已从工程建设全面转向搬迁群众后续扶持。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基础,稳得住是保障,能致富是目标,实践证明,搬迁并非终点,后续服务才是关键。目前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当前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要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把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达成了搬迁群众“挪穷窝”“换穷业”的心愿,提升了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政府搭舞台、群众来唱戏,要围绕推动搬迁群众生计方式的非农化转变,结合本土企业实际,在全员培训、稳定就业、产业配套等方面持续用力,提高搬迁群众劳动技能;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命线,着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开工建设,吸纳周边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可以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让产业始终成为实现增收、促进发展的“源头活水”,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促进搬迁群众自力更生,靠勤劳的双手让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从熟悉的地方搬到陌生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不同程度都存在各种不安全感。在保障他们实现稳定就业的同时,更要为他们提供及时便捷周到的公共服务。要做实做强基层治理,让搬迁群众在新环境中找到乡愁、有所留念,这样才能留住人心;要关心关注残疾人、孤寡老人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特定困难群体,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群体,对没有劳动能力的,通过社会保障兜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对长期患病的,结合实施健康扶贫加大救治力度,让群众吃下异地搬迁后的“定心丸”。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实现小康是千百年以来中国人的梦想。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坚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坚定与豪情,以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担当,啃下脱贫路上的“硬骨头”,书写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彩答卷!(赖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