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思政实践类教育教学建设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0-07-21 16:51: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张青

6月1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在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中,一再强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

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先行者要充分发挥好“解惑”“授业”“传道”的“桥梁”作用,把新工科教育课堂教学视作思政教育“主战场”,对“新工科”思政实践类教育教学建设进行深入探索与思考。

第一,新工科实践类思政教学的资源挖掘。

在新工科实践类思政教学课程启动阶段,部分先知先行的地方高校走在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的第一线,抢先扛起课程资源挖掘与建设的重要任务。北京联合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启动早、力度大,三年时间塑造了一批拥有精品课程体系、优秀示范课堂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疫情期间,“00后”大学生志愿者成为“最美逆行者”中的青年担当,他们在抗疫过程中体现出的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及真实事迹,为成为思政实践类课程教材提供了最鲜活的素材,对此,机器人学院综合研发创新中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把当代青年的爱国精神、责任担当,渗透到新时代青年理想与信念的教育教学之中。

将抗“疫”元素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采用“在线学习”“线下课堂”等数字化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塑造出全新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教学的“无痕”融入。

第二,新工科实践类思政教学的价值塑造。

技术是有温度的,新工科实践类思政教学的价值塑造要以思政教育为载体,挖掘技术工具使用及传授过程中的实际意义。新工科实践类课程倡导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伟大民族精神之一的具体体现之一。在课程教学单元中,思政素材结合当代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例如,中国高新科技企业的生态环境、国际关系;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企业战略布局、行业现状,“算法抗疫”等数字化实践项目,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来进行深入的价值融合与塑造,使知识与实践相互交融和强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项目中把责任与诚信相结合,从而发现自我价值。

第三,新工科实践类思政教学的考核体系建设。

为了保持教育教学良性运行,各大院校在疫情期间不同程度的实施在线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更是百花齐放。与此同时,教育部给出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实践教学如何落地、教学效果评价要求,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

疫情中期,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综合研发创新中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新基建、打破线上“先理论”,线下“后实践”的常态在线教学模式,有机融入育人的功能目标定位,实现专业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机器人虚拟仿真大赛”作为首个疫情期间在线上举办的全国性的智能制造类比赛,吸引来自全国188所院校代表队627名选手参赛。大赛围绕“新基建”核心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技术,以PQArt离线编程软件为平台,以工业机器人多工艺基础教学工作站为实体对象,完成工作站场景搭建以及涂胶、码垛、装配、多工艺等单元的仿真任务。让学生通过竞技提升能力,解决了疫情期间学习效果无法评价考核的痛点难点,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教育先行者”作为培养新时代优秀学子的关键角色,在教学育人的同时把“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融入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精准滴灌,引领学生学会深度思考和价值观重塑,对新工科思政实践类教育教学工作做积极深入的思考、建设与探索,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

盛鸿宇 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综合研发创新中心主任

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优秀项目负责人

刘畅 人民德育“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示范院校项目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