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太白:“高山农业”加速下山

发布时间:2020-07-24 11:06: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张青

雨后清晨,秦岭深处,远山衔着薄雾。山脚平地,草莓正熟,个个静候采摘。

图一:太白县拐里村海升现代莓类产业示范园

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拐里村,海拔约1500米,高海拔加上群山环抱,盛夏气温不过20多度。这里的果蔬长得慢,却卖得好。

“别地的草莓早已下架,我们数百亩的草莓刚进入收获期。”太白县海升现代莓类产业示范园负责人杨平辉说,园区依靠优质的生态环境,集合了多国的种植技术,250克的售价可达15元至20元,且销量一直不错。

采摘园区内,48岁的村民王宝霞和同伴采摘速度加快。她知道,这些草莓要在当天过山路,上高速,赶往200公里外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搭乘凌晨航班飞往全国各地。

车轮下,200公里的下山路,见证着这个秦岭小城发展“高山农业”的近40年历程。

太白县是陕西海拔最高的县城,中国古代诗仙李白登上太白山,曾发出“举手可近月”的感慨。

20世纪80年代起,太白县就开始种植蔬菜,但早先种植面积小、路难行,村民大多自给自足,顶多骑着三轮车拉到县城卖一卖。

太白县农技中心副主任赵志国说,因为地理环境特殊,这里的蔬菜病虫害少,生长周期长。尽管生长“慢半拍”,却刚好打了“时间差”,销售越来越旺,到2005年左右,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万亩。

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好品质的蔬菜几乎是靠着口口相传招引客商。“名声传到山外,越来越多的货车开到村口,一车一车把蔬菜送下山去。”52岁的塘口村村民杨军民说。

图二:产业示范园内工人正准备采摘高架栽培的草莓

当地老乡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批发市场,有的菜贩子拉着别处的菜冒充太白蔬菜,结果批发商一眼就辨别出来,太白蔬菜“叶子颜色深、水分大、更脆”,菜贩子见状,只好悻悻而退。

面积越种越多,品种也日渐丰富。从只种甘蓝、萝卜、土豆,到不断引进种植西兰花、荷兰豆、生菜等,2012年这里的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万亩。

丰富种类,不忘做好品控。“县上早在2008年就开始尝试做蔬菜质量追溯,随后又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在田里多见的是黄板和杀虫灯,很多都是农民自己主动装上的。”太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志强说,发展生态农业已经逐渐成为当地人的共识。

太白县绿蕾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生产供港蔬菜。理事长艾科平说,长在高山和森林的环抱中,“吸”负氧离子,“喝”冰雪融水,再加上从采摘、包装到最后运抵,时间周期不断缩短,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和口感。

从骑着三轮车卖,到大货车开到村口,再到坐上飞机,太白县“高山农业”的下山之路越走越快。

如今,太白县86%的耕地种植蔬菜,85%的群众从事蔬菜生产,73%的农民收入来自蔬菜。当地农户的收入也水涨船高。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82元,同比2015年增长52%。

脱贫攻坚以来,太白县还引进了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冰葡萄、蓝莓、赤松茸等高附加值农作物。

图三:太白县桃川镇杨下村村民在给采摘的蓝莓过称

在桃川镇的太白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600亩的蓝莓正被抓紧采收。68岁的村民朱读伟是公司雇佣的一名运输工,采果期每月收入有2500元。

相比于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这件事,让他高兴的还有:“我们杨下村、枣园村也种下了蓝莓,合作社负责生产优果,公司负责销售,这能给我们村民带来更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