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界肝炎日:肝癌早筛对高危人群意义重大,具备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发布时间:2020-08-04 13:50: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媛伴随第十个“世界肝炎日”的到来,人们对于肝炎的防控及肝脏器官的保护关注度日渐提升。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疾病一直困扰着许多患病人群,乙肝更被称作是“沉默的杀手”,病情进展缓慢,发病易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值得注意的是,乙肝、肝癌等肝部疾病在患病早期都没有任何不适证,一旦出现异常往往就到了患病晚期,因此,早期筛查就变得至关重要。
中国肝炎现状映射肝癌危机
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
根据国家权威机构及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达1.2亿、乙肝患者2800万、慢性肝病患者超过4亿,脂肪肝患者高达2.35亿,肝癌高危人群基数庞大。
而《全球2018年癌症数据:GLOBOCAN对全球185个国家和36种癌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估值》报告中显示,我国肝癌患者占据了全球总人数的55%,5年生存率仅12.1%。
我国肝癌筛查工作的深化推广势在必行。
我国肝癌患病率为何居高不下?
我国诱发肝癌的主要高危因素包括乙肝病毒(HBV)感染、黄曲霉毒素、长期嗜酒、污染水源暴露等。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赵鹏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诊治工作多年,发现现有肝癌筛查手段具有其局限性,且肝癌在发病初期几乎没有任何特异性的症状,而一旦出现了相关症状,则很可能已进入中晚期。
中晚期肝癌的治疗过程需要进行肝移植或放化疗,五年生存率极低,手术费用更高达数十万元。
现阶段,伴随早筛技术的创新及市场化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将对抗肝癌的重点从事后救治转移到早期预防。大量案例表明,如果能在早期发现,肝癌的五年生存率可提高至90%,且治疗费可控制在几万元。
肝癌早筛技术实现突破
2019年2月19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卫健委明确指出:“对肝癌等筛查技术尚不成熟、肺癌等筛查成本效益不高的癌症,将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优化筛查技术方案。”基于我国严峻的肝癌发病现状及民生之痛,肝癌早筛的研发突破一直备受国家和研发人员的关注。
2019年,《美国科学院院刊》发布了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联合泛生子公司共同完成的基于细胞游离DNA突变联合蛋白标志物的前瞻性肝癌早筛研究成果。
该研究运用自主研发的cfDNA基因突变联合血液蛋白标志物的液体活检方法 (HCCscreen),在极具挑战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表现优异——其中对331例甲胎蛋白和B超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筛查:检测到24例阳性样本,并在6-8个月的追踪随访中发现了4例肝癌(均为肿瘤组织直径小于3cm的早期肝癌,其余20例将继续跟踪随访)。由于发现早,他们已成功完成手术;而在同一随访时段对剩余307例检测阴性者的追踪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例肝癌发生,在此研究队列中实现了100%的灵敏度、94%的特异性和17%的阳性预测值。
相比影像学和甲胎蛋白,cfDNA基因突变联合血液蛋白标志物的液体活检方法 (HCCscreen)能更早检测出超早期肝癌。为肝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可靠易行的解决方案。2020年1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发布《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此项肝癌早筛科研成果被引入其中。
肝癌早筛具备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根据有关研究显示,癌症筛查的投入及因早筛项目实施所节约的医疗费用金额和地区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这足以证明,肝癌早筛具备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癌症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的标准为效益成本比,即总收益与总投入的比值。参考国家已推行的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效益成本比,比值分别为1.64和1.86。
经粗略估算,如运用基于cfDNA基因突变联合血液蛋白标志物的液体活检方法 (HCCscreen),在乙肝病毒携带率较高的城市针对高危人群推行肝癌筛查,则效益成本比值可达到3-5。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健康体检和评估学组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赵鹏表示:“针对特定癌种的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筛查,投入产出比非常理想,在经济上是极为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