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第一书记吴永忠:忠诚担当,助推跃进村“大跃进”
发布时间:2020-08-07 09:19: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本江、王蜜 | 责任编辑:李星自2016年3月被选派到石棉县王岗坪乡跃进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吴永忠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把脱贫重任扛在肩上。“只有用真情,才能真扶贫。”吴永忠对每一户贫困户都如同亲人一般,他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切实帮助村民摆脱贫困。群众满意成为了他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近5年来的驻村帮扶工作中,他以“走在前、干在前”的务实作风完成了“户脱贫、村摘帽”目标任务,为跃进村致富奔康“大跃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勤走访、深沟通,在精准上下功夫
刚到跃进村,摆在吴永忠面前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局面:全村人居环境特别糟糕,污水横流、苍蝇乱飞;村民吃水特别困难,有的靠人背马驼,有的甚至吃天花水;院坝没有硬化,基本没有联户路,村组道路路况很差,其中有三个小组没有通路,最远的组离县城80公里,从县城开车2个半小时再徒步2个小时才能到达;干群关系差,村级班子涣散,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是全县典型的“老大难”村、后进村。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快融入跃进村这个“家”,吴永忠把“家”搬进了村里,与村民们同吃同劳动,真情沟通,了解和掌握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真实想法。为精准掌握贫困群众情况,他克服路烂道险等困难,跑遍了从泸定磨西燕子沟到回隆乡伍家坡七个组来回400公里路程的所有贫困户,基本掌握了全村的大概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为跃进村下一步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抓班子、带队伍,在党建上下功夫
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解决思想认识是关键,发现问题后吴永忠多次召开村“两委”会,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户长会等形式统一干部思想认识。狠抓村组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村规民约,严格执行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深入实施党建“磁铁”工程,落实“党务、村务、财务”等公开制度,通过这些措施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逐步坚定了干部群众脱贫的信心。吴永忠任第一书记期间,跃进村吸纳入党积极分子10名,发展女性党员2名,打破了跃进村从来没有女性党员的历史。为进一步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他还积极组织开展“干事创业、争先创优”活动,带领党员干部践行富民政策、积极协调发展产业,先后动员6名党员干部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中,充分调动起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让周围的群众真正感受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强基础、富产业,在发展上下功夫
俗话说“真心为民,民必理解;诚心为民,民必认可”,吴永忠主动思考谋划,牵头制定发展方案,筹建资金130余万元修建了跃进村的“三室”,跃进村彻底告别了没有村级活动阵地旧状;筹集45.8万元用于饮水工程,从20公里外的泸定县将水引入每家每户;筹集136万元实现了家家都有高标准的厕所,户户都有硬化院坝和联户路;筹集14万元在全村实施了厨房亮化工程;筹集880.1万元全面硬化和绿化了从猛虎岗到7组的道路,改写了不通路的历史;学生就读率从原来的40%提升为100%;全村房屋彻底告别了主体房屋土坯结构的历史;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在基础设施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吴永忠将目光聚焦到产业发展上来,2016年新嫁接核桃4000余亩,2017年新发展花椒1357亩,重楼60余亩,佛手柑600余亩,跃进村的产业空白得以补齐,群众收入日益增加。同时,他紧盯“强村”目标,拓宽集体经济增收路径,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达到3.73万,2019年达到5.52万元,跃进村彻底摆脱集体经济空壳状况。
办实事、解民忧,在服务上下功夫
跃进村7组苟友芳户是吴永忠在跃进村见过的最贫困的一个家庭,身居大山深处,家徒四壁,不通水、不通路,一家人坐在地上吃饭……苟友芳单眼失明,还是一个不顾家的老酒鬼,他老婆是一个残疾人,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最重要的是三个孩子都没有户口,一个都没有读过书……如不及时解决,贫困的代际传播将无法阻断。吴永忠挖空心思,多方筹措、多方协调资金解决读书问题,自掏腰包3000余元为这个家庭垫付了上户必需的DNA鉴定费用,帮助这个不识字家庭的孩子们起了名字,并把最小的孩子送到田湾学校读书……通过脱贫攻坚,现在苟友芳家新房修起来了,水和路通到家了、厨房亮化了、院坝硬化了、桌椅板凳一应俱全,完全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2018年苟友芳家顺利实现脱贫,还宰杀了三头大肥猪,大儿子苟晓东结了婚还当了父亲,二女儿苟晓兰在泸定打工。苟友芳家里买起了摩托车,苟友芳一改原来邋遢老酒鬼的形象,现在衣着干净、笑容满面。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产业发展,跃进村贫困户都切身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微笑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回首四年多的‘第一书记’工作,酸甜苦辣百味杂陈。”吴永忠说到,“酸的是,进村入户看到贫困户家中的老、弱、病、残,看到他们的生活的困苦,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酸。苦的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山路的崎岖险要,工作中的不被理解,女儿考大学,我没有陪伴过一天,母亲住院我也没有在病床前尽到自己的责任。辣的是,工作中我尽可能地为贫困户服务,但对有些贫困户,由于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只能靠低保兜底,在扶贫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更有效帮助的途径还在探索,我的心中充满了愧疚之情。但一路走来最多的还是甜,看到通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的努力,村民的思想、党员的担当得到了提高,村里的面貌发生质的变化,感觉自己的付出是甜的。”(杨本江、王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