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稳粮增收“加减法”,信心百倍奔小康

发布时间:2020-09-17 16:27: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邓延俊 | 责任编辑:李媛

为创造稳粮、丰产、富农、惠民的多赢局面,各地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做好农业生产模式的“加法”,投资成本的“减法”,为决胜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为如期全面小康提供新动力。时值金秋时节,放眼大江南北,稻穗金黄、鱼虾肥壮,农业丰收在望,农民增收有望,脱贫攻坚的收官之作必定大放光芒。

生产模式做加法,一举多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在耕地面积不增长,从业人口不增加的前提下,怎样稳产保供?如何增收创收,既是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实践挑战,又是对农民群众智慧运用的现实考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面对困难和挑战,广大农民群众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开创性地发明了稻虾共作、稻鱼共养、果间套养、茶间套种等生产模式,把单一种植发展为综合的种养,把单纯的生产变为复合的利用,不仅反映了农民群众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方式的主动作为,更折射出农民群众直面困难挑战,善于科技兴农富的实践自觉,为脱贫致富找到了新路,为创收增收创造了条件。

投资成本做减法,事半功位。思路一变天地宽,脱贫致富不再难。开源的目的是实现多条腿走路增加创收渠道,节流的效果就是减少支出实现隐形增收。南方地区采取稻田养殖的方式,其结果就是水稻不用农药、不施化肥,鱼虾能松土、摄食害虫,粪便直接肥田;北方通过果间套养既解决了人工除草问题,家禽家畜粪便发酵后直接作用于果园,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投资成本,实现了变象增收。不少地方还充分利用气候和现实资源,拓展耕地的利用率,比如,安徽庐江坚持用地与养地结合,在冬闲水稻田里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绿肥作物紫云英,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无形中降低土地投入成本,增加土地投入和产出的比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混合运算效益佳,梦圆小康。干好新农活、争当新农民,是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多管齐下。广大农村地区在积极开拓渠道“造血”,主动降低成本“减负”的同时,讲求绿色种植、环保养殖,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链延伸、副加值再造。如今,不仅产区变园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而且通过口碑相传、宣传推广、标签灌注,形成独有品牌,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副加值,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例如,同样是大米,稻虾米、稻蟹米的价格就高,同样是小龙虾,稻田养殖的小龙虾销路就好。在改善微循环的同时,因农产品知名度而提升的不仅仅是农产品本身,不少农产品产地因农产品的畅销而成为乡村游的新去处和网红打卡地,从而繁荣了农村市场,有力帮助农民群众提高收入圆梦小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放眼广袤田畴,着眼稳粮富农,我们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脱贫奔小康已经近在咫尺,乡村振兴还得加油实干,只要我们定住神、稳好心、再发力,就一定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四川省成都市 邓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