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税务牵手“非遗”促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10-14 11:26: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茂霖、耿睿、付芳、刘孝国 | 责任编辑:张青

昭通是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民族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有不少民族民间文化经代代传承至今仍得以较好地保护下来,现有传统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80人,一些传统手工艺技能“非遗”传承人以成立手工作坊、企业、合作社等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产业,在促进技艺传承的同时,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昭通市税务部门近期专门走访“非遗”产业相关企业及“非遗”传承人,落实税费优惠,提供纳税辅导,牵手“非遗”产业促乡村振兴。

“张蝴绵”是采用金沙江老桑树春茧为原料的全手工丝织品,每道工序都经透光检测,需两人同时操作40小时左右方能完成,产品厚薄均匀不变形。“张蝴绵”制作手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王元美于2005年成立了昭通“张蝴绵”蚕丝制品有限公司,专门从金沙江沿岸收购春茧生产销售“张蝴绵”蚕丝被,公司年均盈利达200万,形成了一条“非遗传承人提供技术支撑+公司生产销售产品+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原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在促进“张蝴绵”制作手艺“非遗”传承的同时,通过产业链延伸有效确保桑树种植和春蚕养殖农户创收。

谈及近年的税收优惠政策,王元美表示:公司属小微企业,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收入有所减少,享受了4700多元的税收优惠,钱虽不多,但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温暖,公司将会用这笔钱聘请专业人员到原料产地为农户提供春蚕养殖技术指导,进一步提升原料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昭通市大关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杰锋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其制作的芦笙售价最高可达4000元每件。近年,王杰锋通过“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芦笙制作技艺培训”等活动,在当地大力培养芦笙制作人,并依托大关县竹产业资源,与众徒弟一道带动周围群众依靠竹子种植和芦笙制作创收。

大关县税务部门近期在走访王杰锋时了解到,王杰锋与其子王爱华准备在大关县天星镇成立专门从事芦笙制作和销售的合作社,之后,税务干部及时为其提供税务登记及相关税收政策辅导,为其出谋划策,建议其依托大关县内丰富的竹产业资源,吸纳更多其他从事竹工艺品制作的农户加入合作社,丰富合作社产品,带动周围更多群众通过“竹子种植+竹工艺品制作销售”的模式脱贫致富。

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名录。近年来,昭通市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依托花山节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大力推广“云上草原•浪漫马楠”旅游品牌,每年5月举办的苗族花山节,都会吸引来自周边滇川黔三省相关州市的上万名游客及摄影爱好者齐聚马楠山,尽享“人在云端、风起云涌、清歌放牧”的高山风情,也极大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苗族彝族手工艺品销售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今年花山节期间,永善县税务部门专门组织税务干部到现场开展税收宣传活动,挨家挨户向当地旅馆、餐馆和手工艺品销售门店宣讲税收政策,辅导网络办税,并向现场群众讲解手机缴纳“医保”相关操作。“今年受疫情影响游客量减少,经营困难,税务部门及时送来了免税政策,而且还教会了公司刚上岗的财务人员使用网络开具发票,觉得服务挺到位。”永善云上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春秀说道。

据了解,目前昭通市正以“非遗”文化传承为依托,着力打造竹编竹画、墨玉石雕、高原蜡染、朱提古道银制饰品等“非遗”文化创意品牌,税务部门将持续跟进,落实税费优惠,提供精准辅导,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助力文化产业链向乡村延伸,携手“非遗”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通讯员 王茂霖、耿睿、付芳、刘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