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街道积极探索民生工程“六个一”联动新模式,打造为民服务“民生驿站”
发布时间:2020-10-27 09:16: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贻缘钱俣 | 责任编辑:李媛2020年,为更好的服务辖区群众,让民生工程政策深入人心,让成果人民共享,让民生工程在街居两级落地生根,红光街道根据区民生办对于民生工程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民生工程“六个一”联动新模式,即:“一间民生驿站工作室、一个民生直播平台、一本民生工程宣传手册、一座民生文化广场、一条民生工程文化长廊、一支民生队伍”。创新打造魅力红光版的“民生驿站”,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民生工程发展新成果,让民生工程成为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提升辖区群众的幸福感。
民生宣传双阵地,聚力打出组合拳
自2020年6月以来,红光街道开始筹备建设民生驿站,通过前期的调研,确定民生驿站建设策划方案,首先在土山南路社区展开试点,经过为期4个月全街道各部门的努力,在今年10月初建设完成红光街道民生驿站,打造线下+线上宣传双阵地。
线下宣传,将瑶海区今年实行的17项民生工程政策,划分7大系列,分别为:民生成长系列(胎儿期、婴幼儿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民生助困系列、民生拥军系列、民生助残系列、民生健康系列、民生安居系列、定制出专属红光街道居民的民生工程宣传手册。通过10月份的人口普查以及常态化宣传活动,将印制的5000余份民生工程宣传手册和20000份民生工程居民联系卡送到居民手中。在今年9月,红光街道前后招募了3名民生工程代言人和6名民生工程义务监督员,定期在土山南路社区设立的民生驿站工作室为前来咨询的居民解疑答惑,讲解民生工程政策。此次还在土山南路社区设立8块民生工程政策宣传墙,在枞阳路社区仙居苑南区广场设立10块民生工程宣传牌,打造民生工程文化长廊,营造浓厚的民生工程线下宣传氛围。
线上宣传,通过红光街道民生工程直播间,10月邀请瑶海区民生办林林,现场做客直播间,开启民生直播仪式,讲述一个全新的“民生工程”认知,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交流,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围绕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以及百姓关注的涉及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等向全社会进行公开,进一步增强民生工程透明度。后期将通过“群众话民生”,邀请辖区民生工程受益群众亲临直播间,说出民生故事,普及宣传政策,回应群众关切,总结相关经验,有力推动红光街道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民生服务网格化,用心编织幸福网
红光街道是以老合钢、化工厂为极具代表性的工业重地,现辖区常住户15833户,约34670人,60岁以上总人口数7932,占总人口比例为23%。针对辖区服务管理的对象多是老合钢厂、老化工厂的职工及家属,集体意识较强,老龄化程度较高,街道立足实际,迎难而上,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构建“民生融入网格化”服务理念,打造“共性化+个性化”的民生服务方式。街道以党员为引领的3名民生驿站代言人,以及有群众基础的6名民生工程义务监督员,以有群众基础的组织力、号召力为抓手,创新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新模式。定期召开民生驿站管理培训会和民生工程交流会,由代言人和监督员汇报民生工程服务管理中遇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分享工作中提炼的有效方法,提升解决辖区群众民生难题的能力。通过网格化的入户走访,对有帮助的高龄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困难老人,只需填写一张民生工程需求信息表,即可由各社区的民生驿站代言人和网格员将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反应到对应的各民生项目负责人,最后由具体的民生项目负责人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让老人一次不用跑即可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解忧在身边,群众更“省心”;服务送上门,群众更“暖心”,织好“民生服务网”。本着“依靠群众、惠及群众”的原则,针对民生服务的过程和结果,制定了民生驿站日常管理制度、民生驿站代言人和义务监督员的聘任标准和日常职责,全年协助民生驿站站长开展工作,为深化民生项目监督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确保好民生服务成效,织牢“民生管理监督网”。
通过此次创新实施打造的民生驿站,让民生工程在街居两级落地生根,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引导广大街居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积极为红光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让一项又一项民生政策惠及百姓,让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让民生工程的“惠民生、解民忧、济民困、保民利”的工作思想深入民心,温暖民生点亮红光万家灯火。(王贻缘钱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