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关县:“3+2”模式打开贫困地区 产业组织化发展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0-11-19 13:16: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周致彤 | 责任编辑:李媛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大关县是国家重点开发扶持县,也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属于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区。近年,大关县创新工作思路,围绕“竹、药、果、蔬、畜”五大农特产业,形成以大户带动引前端、农户覆盖做中端、企业引进强后端“三端”链接产业链,党支部+集体经济“双线”贯穿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引领作用,有效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互促双赢。

大户带动引前端

在产业链上游,积极融入全县“种竹养猪、采硅抽气、康养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围绕全县“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基地建设,中药材、茶叶、花椒、马铃薯、蔬菜、水果、核桃等优质产业,进一步加强提高产业组织化和集约化路子。鼓励本地大户带头流转土地,培育苗木、仔猪繁育的方式,提高土地使用价值,释放土地红利。上高桥乡范天均养殖黄牛102头,圈舍1500平方米,带动贫困户531户,其中入股分红302户、土地入股229户,在该户的带动下,上高桥乡现有30头以上黄牛养殖大户15户,11个合作社养牛,通过大户及合作社带动作用带动全乡黄牛养殖农户1230户。木杆镇细沙村党员大户刘厚忠领办新兴筇竹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62户群众以1900余亩土地入股,并流转32户易地搬迁群众“三块地”1500余亩发展竹产业。

21.png

(上高桥乡范天均养牛基地)

农户覆盖强中端

在产业链中游,承接好上游、下游中间段需求,掌握市场需求、产业现状,鼓励农户加入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通过入股资金、参与种养殖等方式增加收入。提供就业岗位。木杆镇漂坝村党员廖正红带头创办山溪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方式吸纳39户贫困户参与发展竹产业,现已种竹540余亩,每年带动60余名贫困群众务工,投产后预计可实现每亩产值5000元以上,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昭通靖竹林业有限公司流转林地种植筇竹4000余亩,年均直接带动群众取得务工收入200余万元。天星镇绿南村以村党总支领办公司的形式成立大关县杜鹃湖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党总支+贫困户+公司”的经营模式,覆盖贫困户695户2877人,建成金丝皇菊种植基地450亩,预计亩产干花约为150斤,450亩金丝皇菊干花总产量可达6万余斤。建立订单服务。大关谨鑫食品配送有限公司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合作社与农户建立订单关系的方式,收购蔬菜产品销售,第一批共吸纳有意愿群众36户(其中贫困户27户),参与涉及土地达25亩,产量达4300余斤,销售金额达1.7万余元。蔬菜种植模式采取组织化方式开展,采取“党总支+”模式,村党总支统一召集有意愿的群众进行培训,由镇农技站负责统一培训、技术指导、群众自行种植、统一收购,整个流程无缝衔接、服务到位。

22.png

(天星镇村集体经济公司金丝皇菊基地)

企业引进强后端

在产业链下游,培育本土产业,引进外来企业,将农特产品有组织有规模销售给企业,企业通过加工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打开高中端消费市场,提高绿色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培育本土企业。大关县上高桥乡以琦鑫公司为代表,打造“万头黄牛”养殖基地为目标,采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以龙头企业带大户、大户带散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全乡发展黄牛产业,已养殖黄牛9370头,琦鑫公司年加工牛肉制品1000吨产值1.3亿元,创造税收600余万元,带动2000户贫困户致富,吸纳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引进外地企业。引进猪猪侠、赤水源一批外资企业,支持扶持县开投公司、大关国丰林产等县域企业,在符合条件的安置点周边成立扶贫车间,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工厂车间的产业体系,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实现利益链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按照“村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电子商务平台、微商”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大关县国丰林场通过“快手”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单日销售量达到5吨,平均每天利润15万元。

23.png

(大关县琦鑫公司给合作社社员分红)

党支部+集体经济“双线”贯穿产业链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产业组织化作用,把党支部+集体经济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发挥党支部作用,搭建大户、农户与企业对接平台,发挥集体经济作用,实行“政策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红”,构建党组织引领的实体化联营平台,最大限度盘活发展产业生产要素,培育产业化扶贫新兴主体,保障农户、合作社、企业“共赢”。在82个贫困村(社区)建立集体经济公司,党组织引领创办合作社155个,入社群众达1.2万户3.8万人。从产业链前端到中端再到后端,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企业有信心。针对龙头企业不愿投入、合作社和农户无力投入的产业发展短板,建立“村企合一”集体经济公司84个,利用村“两委”组织优势、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优势,及时投资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木杆镇甘顶村针对筇竹苗木短缺问题,集体经济公司在新街易地安置点流转土地建设育苗基地2000亩,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80人就地务工。群众更安心。针对群众不信任企业、大户的状况,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鼓励群众参与。玉碗镇火地村整村搬迁靖安,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土地石漠化治理等方式,197户流转7242亩土地给合作社进行管理,形成收益后按60%归农户、35%归村集体、15%归合作社的比例进行分配。截至目前,共盘活耕地8.22万亩、林地19.64万亩、宅基地0.13万亩,让迁出地的各类资源成为搬迁户的收入来源。

blob.png

(木杆镇甘顶村集体经济公司筇竹育苗基地)

(作者:周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