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无钴电池开启全球预定

发布时间:2020-12-14 10:55: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李星

12月初,江苏无锡。国内动力电池领域迎来里程碑式时刻,中国造无钴电池正式开始接受全球预定。在蜂巢能源举行的“电池日”活动上,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红新称“动力电池行业不能看短期,行业还远未达到成熟的阶段,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杨红新,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毕业后即加入长城汽车,曾先后负责产品技术、国际市场推进、材料工程研究院、动力电池事业部等部门的主要管理工作。2018年长城动力电池事业部独立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杨红新任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打赢动力电池“持久战”的关键在于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2020年5月,蜂巢能源就曾率先发布了基于无钴正极材料镍锰酸锂的无钴电池;今年9月,蜂巢能源在北京国际车展上完成无钴电池产品家族首秀;12月2日,蜂巢能源公布了其在无钴电池产业化上的最新进展,同时也发布了多项针对现阶段动力电池安全痛点的成果。对于蜂巢能源在无钴电池领域的进展,杨红新表示:“我们在探索差异化、技术创新的路子,用创新降低成本,创造自身优势。”

事实上,今年以来诸多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上竞争比较激烈,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甚至特斯拉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宣布了在电池技术方面的新突破,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动力电池的技术竞争会永远持续下去,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同时有机构预测: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到2030年会从2018年的100亿GWh增加到2900亿GWh,大概增长近30倍。“我估计中国市场未来10年要增长10倍,到2035年增长20倍也是有可能的。电池技术和产业未来将大有可为。

无钴电池成趋势,明年6月将有量产车

作为业内知名人士,杨红新拥有17年整车、动力电池研发及管理工作经验,在长城汽车工作期间,他主持开发了长城首款成功上市的新能源轿车C30EV和长城旗下高端SUV品牌WEY的首款PHEV车型P8;主导完成了长城汽车四款车型的欧盟整车型式认证,使长城成为国内首家顺利通过该类认证的汽车企业;主持完成长城汽车ELV系统的搭建,使公司成为首个完成该系统搭建的中国汽车企业。在蜂巢能源,率领团队突破了叠片工艺的效率瓶颈;率先推出NCM811三元材料配硅负极的方形铝壳叠片量产电池,更创新性地推出全球首款无钴电池、四元电池。目前专注于动力电池产品的研发与管理工作,聚焦开展前瞻性技术产品研发、电池技术路线研究、未来可以使用的电池先进材料等的开发和管理工作。

其中杨红新投入大量精力的项目,便是无钴电池的研发与生产。2021年6月,搭载无钴电池的电动汽车将正式量产,目前蜂巢能源的无钴电池已经开始接受全球预定。无钴电池之所以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在电池正极材料中,钴元素提供稳定结构,但成本却占去了正极材料成本的三成,是当前电池技术发展的一大瓶颈,且其中50%的钴元素被应用在锂电池中。而且根据起点研究院(SPIR)预计,到2025年,中国汽车动力锂电池装机量将达到232Gwh,相比2020年增长超过3倍。

为降低成本,电池低钴甚至去钴已成为业内公认的发展方向。特斯拉就曾在今年9月举行的电池日活动中,明确未来将退出无钴高镍电池。在蜂巢能源发布的无钴电池中,涵盖有E、H两大平台,可实现A00级到D级车型全场景应用,覆盖300~800公里以上全系车型。此外,蜂巢能源还发布了采用凝胶状电解质的“果冻电池”。与此同时,在系统监控方面,蜂巢能源联合清华大学开发“蜂云平台”,该平台具备内短路故障预警等功能,目前已监控9万辆电动汽车,分析数据超过16亿条,具备20多项监控项目,可提前2个月预警内短路,保障电池系统安全。据清华大学教授卢兰光介绍,该平台二期将有7项功能提升,包括云端析锂分析、云端缺陷电池分析和残值评估等。

技术方向有不同,将推动产业进入新周期

事实上,当前动力电池技术发展,仍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比如比亚迪推出并应用刀片电池,助攻磷酸铁锂方向;广汽新能源则在石墨烯电池方面取得进展;蜂巢能源推出可量产的无钴电池,特斯拉则在今年发布了“4680”无极耳电池,宁德时代已开发出“可实现不起火只冒烟”的电池。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9.86GWh,同比增长47.9%,环比增长14.5%。2020年10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5.9GWh,同比上升44.0%,持续保持增长趋势。其中,蜂巢能源排名第9。

得益于政策、市场、绿色环保的驱动以及智能化的发展,未来新能源车对电池的需求将呈10倍甚至20倍增长。此外,蜂巢能源正加紧扩建工厂以提升产能。据了解,蜂巢能源常州二期工厂已经启动,预计2021年有效产能将达6.91GWh。在海外,蜂巢能源累计投资20亿欧元建设工厂,设计总产能24GWh。日前,蜂巢能源宣布确定在德国萨尔州建设模组PACK工厂和电芯模组工厂,前者最早于2022年第二季度投产,后者计划于2023年底投产。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蜂巢能源在内的行业内多家企业正在持续优化和改进生产线工艺。其中,蜂巢能源工厂2021年每分钟有望生产15只电芯,2025年希望提升到每分钟生产60只电芯。电芯每Gwh的设备投入预计可以降低20%。整合技术、集成技术,会使电芯生产从现在的12个工序在未来降到6~7个工序。着眼未来,蜂巢能源的目标是进入国内前三。2022年,蜂巢能源计划外销比例超过50%,2025年的目标是出货量突破40Gwh。

杨红新行业履历:

杨红新,河北保定人,现任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2006年6月-2006年10月,任职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担任产品技术部科长职务,负责产品认证工作;

2006年11月-2008年3月,任职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担任产品技术部副部长职务,负责负责产品国内外认证工作;

2008年4月-2008年11月,任职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担任国际市场推进部部长职务,负责国内外认证,国际技术壁垒研究和攻克相关工作;

2008年12月-2012年11月,任职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担任材料部部长,负责负责材料部管理工作;同时兼任国际市场推进(法规认证部)部长;

2012年12月-2015年9月,任职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担任副主任职务,负责汽车材料工程研究院整体管理工作;

2015年10月-2016年12月,任职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担任副总经理兼任副主任,负责技术中心整体管理工作;

2017年1月-2018年6月,任职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动力电池事业部,担任总经理职务,负责动力电池事业部整体管理决策工作;

2018年7月至今,任职于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总裁(总经理),负责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整体管理工作,同时兼任蜂巢易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