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哈尼 走近墨江 大美墨江欢迎您
发布时间:2020-12-23 13:56: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赖秀红 | 责任编辑:李媛墨江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居住着哈尼、彝、拉祜等25个民族,其中哈尼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1.8%,享有“哈尼之乡”的美名;哈尼族在数千年来的民族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其中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热情洋溢的哈尼牛皮大鼓舞、口口相传的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特色紫色宴等,都让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
墨江哈尼族牛皮大鼓舞
据了解,在墨江境内,哈尼族支系有卡多、碧约、豪尼、白宏、切弟、阿木、腊米、西摩洛、卡别九个支系。哈尼服饰包括衣服、围腰、腰带、鞋、帽及装饰品。哈尼族把黑色或藏青色视为颜色中最高贵、最能完美地表达生命的本色的颜色。认为一切生命都是从黑暗中诞生,终究还需回到黑暗中去。所以哈尼人把黑色或藏青色作为本民族服饰的基本色调,同时辅以靛青色、灰色、蓝色和白色。通常用紫、黄、红、绿色作为点缀,形成色彩斑斓、生动有趣的哈尼族服饰文化。哈尼族妇女服饰最具有民族特色,人们常说,哈尼人的历史都穿在了妇女们的身上,财富都钉在了妇女们的衣服上。成年女性服饰分衣服、裤子以及头饰、胸饰、批秋等饰物纹样。这些纹样包含山川树木花草虫鸟等物,意蕴深厚,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哈尼人至今仍保留自己制作服饰的习惯,逢年过节,哈尼人都会穿着自己制作的衣服载歌载舞,欢庆佳节。2013年哈尼服饰制作技艺已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哈尼人除了把哈尼文化绣在服饰里,还会把哈尼文化编成诗歌流传下去。其中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代表作品。《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诗中的主人翁“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的悲剧,是哈尼人曾经遭受过的历史悲剧的再现,他们为了族人的生存繁衍挺身奋斗、死而复活的曲折经历,是哈尼族坚强性格的艺术再现。该长诗传具有很高的文学、美学、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价值,是研究哈尼族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宝贵资料。唱该长诗已成为哈尼族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维系哈尼族精神生活的纽带。该项目于2011年5月23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
被誉为哈尼族“爱情冲锋枪”的牛腿琴
在对文化的传承上,墨江哈尼人有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与哈尼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为代表。在对爱情的表达上,哈尼人则用爱情的冲锋枪----牛腿琴。牛腿琴又称点尼琴或点云,是哈尼人最心爱的乐器之一。因为是爱的器物,牛腿琴的制作是很讲究的。传统上,牛腿琴只能用桑树来制作。牛腿琴上有12个音孔,琴面的另一端削成“v”字型。有的人还在“v”字型的下方嵌上镜子或心爱之物做为装饰。在墨江哈尼族的村寨里,年轻小伙用琴声来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之情。而年老的人则把对青春的回忆,对家室和妻儿的眷恋一一附在琴弦上弹奏开来。对哈尼人来说,牛腿琴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器物,是爱与情的见证和象征。牛腿琴流传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
哈尼族是热情的、豪迈的,只要你来哈尼村寨,哈尼人就会击鼓迎宾。在哈尼族各支系中,碧约人对鼓更为钟情,他们的鼓必须有一公一母组成,且形成了完整的《哈尼族牛皮鼓舞十二月颂》鼓舞体系,用鼓声表达四季更替中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物候的变化,堪称“鼓文化的奇葩”。
墨江紫色宴
咚咚鼓声从农历十月敲起,一一地讲述到来年九月,按照鼓声变化和随鼓声起舞的人的动作的表现来演绎一年的时光,每个月都有特定的鼓声和相对应的舞蹈动作来在现物候的变化,该做的农事及该进行的节日祭祀,鼓声悠扬,舞姿狂傲,豪迈、浑然天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培训
由于神秘的北回归线穿境而过,造就了墨江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紫色食物特别多,如紫米、紫五加、紫山芋、紫洋芋.......勤劳能干的哈尼人又把这些食物加工制作成紫米糕粑粑、紫米鸡、紫山药木耳肉片、紫米肠、紫蔬拼盘、紫芋煮时蔬、紫色汤圆、紫米粥、紫米封缸酒......每一种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美味可口,在招待来宾的佳宴上,你都可以品尝到。此外,过年舂粑粑也是哈尼人的习俗,在哈尼人心中,过年吃粑粑,意味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长久。
怎么样?听我讲了这么多,你是不是特别想来墨江旅游一下?如果你来,可以选择在每年的“五一”墨江国际双胞胎节时候来。那时你可以看到全世界的双胞胎在墨江相聚。可以去东南亚第一烧烤城吃烧烤、去碧溪古镇参观庾恩旸故居、去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感受哈尼人的秘境婚礼、去太阳广场参加摸你黑活动、去双胞公园喝双胞水.......如果你选择夏至日来,可以在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领略“日上中天立杆无影”天文奇观;此外还有哈尼十月年长街宴、冬至十字街万人吃汤圆、春节万人篝火晚会.......每一个活动都会让你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走进哈尼,走进墨江,大美墨江欢迎您!(墨江县融媒体中心 赖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