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冈构建产业扶贫“2+N”打造持续增收主力军
发布时间:2020-12-28 13:21: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段洪伟 | 责任编辑:李星自脱贫攻坚以来,黑龙江青冈县始终以产业扶贫为主攻重点,按照“十带贫十致富”增收模式,探索实践“2+N”方式,保障了每户贫困户至少有2项以上增收项目,最多的达到6项。2020年,青冈县产业扶贫收益资金实现1.03亿元,贫困户全覆盖、户均增收7458元、人均增收3105元,确保了贫困群众脱贫有支撑、致富有保障。
稳固“2”个主轴,形成了“全覆盖、快提升、后劲足”的产业牵动优势“2”个主轴以光伏产业、生猪产业为核心,收益资金覆盖所有贫困户。2020年收益资金实现5841万元,户均增收4230元。
一个是稳固光伏产业主轴。2016年,青冈县抢抓政策机遇,累计投入5.5亿元,实施了73.73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已成为带动全县所有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项目建设体现多模式,发挥各乡镇房前屋后、闲田隙地较多的资源优势,分三个批次实施了26.74兆瓦分布式户用光伏、0.9兆瓦村级光伏、46.09兆瓦村级光伏扶贫联村电站建设项目,现已全部竣工并网,并纳入国家光伏扶贫补贴目录。收益分配体现全覆盖,光伏发电项目年均净收益4679.2万元,20年可获得纯收益9.4亿元,收益资金主要用于设置公益岗位和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奖励补贴。2020年,全县光伏扶贫项目实现收益4793.8万元,户均收益3470元。项目管理体现规范化,指定三家政府投资公司作为管理运营及结算机构,成立了光伏项目专职管理队伍,对全县光伏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后期运维体现专业性,聘请光明电力安装有限公司,对全县光伏项目进行维护,目前所有光伏电站运行正常,实际发电量超出理论值。
另一个是稳固生猪产业主轴。青冈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生猪饲养量常年稳定在100万头以上。2016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铁骑力士集团入驻,并购青冈长林公司,组建铁骑力士集团青冈长林公司,在原有生猪屠宰、肉罐制品加工项目基础上,持续加大项目开发力度,生猪屠宰能力达到80万头、熟食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打造“青冈长林”“道台府”等品牌15个,产品主要供应双汇、金锣、梅林等50家省内外知名企业。下步将以产业化、品牌化为方向打造“国际优食谷”,重点推进40万吨饲料加工、200万头生猪智慧屠宰、酥肉加工等项目建设。企业为了打造优质原料基地、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开发,计划建设生猪扩繁厂、养殖厂、饲料厂。对此,青冈县为实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双赢,利用涉农整合资金6.39亿元,建设1处扩繁场和18处育肥场,每年可新增商品猪出栏能力25万头,采取资产租赁模式全部由铁骑力士集团负责经营,年保底收益3195万元,可持续带动15年,总收益资金4.79亿元。扩繁场、育肥场产权和收益全部量化到村,纳入村级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资金管理,用于贫困劳动力公益岗位工资支出、村级公益事业支出、保障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和小微奖励补助扶贫等与扶贫有关的支出。2020年,生猪产业项目获得收益1048万元。通过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全县农户(贫困户)自繁自养,2020年全县生猪出栏量达到64万头,反哺生猪产业发展。
探索“N”条路径,形成了“机制新、对接准、联结紧”的多元增收优势
“N”条路径即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党员干部辐射,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实现多元增收。2020年,105个县级企业、乡村合作组织带动8384户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户均增收5300元。
党员成为群众增收“领头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通过领办创办合作组织,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兴华镇双兴村党总支书记王金才,整合农民资产资源,领办养殖、种植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348户,其中贫困户83户,合作社经营收入达2380万元。通过六种模式带贫增收:①以土地入股。年终每亩保底分红400元,并根据合作社年终效益进行二次分红。②土地流转。以每亩高于市场价100元流转土地,直接为农户增加收入。③托管代耕。运用统一采购农资、统一耕种的方式,减少农户投入成本。④以资入社。以1万元现金入股参与合作社肉牛养殖,年底每股分红2000元。⑤以地代资入股。贫困户以20亩土地抵顶1万元股金入股参与合作社肉牛养殖,年底每股分红2000元。⑥以劳代资入股。贫困户每人以5个月劳动工时作为1万元股金参与合作社肉牛养殖,年底每股分红2000元。祯祥镇自新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曲志伟,引进了鹏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动贫困户发展燕麦、玉米、大豆套种菟丝子种植,以及湖羊养殖,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300元。
产业搭建群众就业“大广场”。县内企业优先录用贫困劳动力,带动贫困群众增加收入。2020年,27户企业吸纳92户贫困户务工,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金达集团对贫困劳动力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共吸纳务工56人,人均月工资4000元,纺纱工最高工资10800元。
群众庭院变成增收“聚宝盆”。动员群众利用庭院发展菜园、果园、养殖园,提高自我“造血”能力。2020年6690户贫困户实现庭院收益373万元,户均增收500元以上。昌盛镇以兴东村设施农业园区为主、贫困户庭院为辅,发展私人订制小菜园,实现收入30万元,带动3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14元。
合作组织开启增收“主引擎”。探索“租金+薪金+分红”模式,鼓励贫困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获得租金,常年到合作社务工获得薪金,并参与合作社经营获得分红,既增加自身经济收入,又解决合作社用工难题。昌盛镇沃土丰达合作社,实行“托管代耕、土地流转、务工引带、村社合作”经营模式,规模经营土地7.94万亩,吸纳社员4471户,其中18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700元。①在托管代耕上。由合作社收取代耕费,保证亩产玉米1500斤,如亩产超标准,与农户按3:7比例分红。按照入社15亩地、亩产800公斤计算,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②在土地流转上。合作社以高于土地正常流转100元/亩的价格,溢价流转入社农户耕地使用权,按农户入社15亩地计算,户均年溢价增收1500元。③在务工引带上。合作社优先雇用贫困户进社务工,三年内累计雇佣贫困户52人,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④在村社合作上。村级帮助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地块看护、秋后倒地”,合作社按每亩10元向村级上缴服务费。2020年,昌盛镇6个村累计助社流转土地19800亩,村级获益19.8万元,带动9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
金融成为产业发展“蓄水池”。2017年以来,累计发放扶贫贷款6.78亿元,惠及贫困户12741户次,其中,为5399户贫困户发放最高额度不高于5万元、3年之内、免抵押免担保、财政全额贴息的小额扶贫信用贷款4.08亿元,贫困户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产业等项目,实现增收致富。劳动镇五星村杜春义,2017年通过贷款2万元,承包了80余亩耕地,加上自家的20亩地,当年100亩地纯收入6万元,年底实现脱贫。今年,他又承包40亩地,并利用金融扶贫贷款养殖育肥生猪,出售60头肥猪,纯收入8万元,家庭总收入达到12万元。
青冈县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程中,精准定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育产业,壮大产业带群众,牢牢地把群众镶在产业链上,促进了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未来,青冈县准备将产业扶贫收益资金入股到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用于发展村级产业,把产业增值留给农民,让产业兴旺之路越走越宽,为乡村振兴积蓄强大力量。(段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