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公安局:不忘初心勇担当 为民服务无极限
发布时间:2020-12-31 15:05: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金金 | 责任编辑:李星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为了履行好新时代职责使命,战胜风险挑战,泰安市公安机关不断深化主动警务,构建符合实战需求的现代警务体系,探索实施“大安全、大打击、大秩序、大服务、大支撑”五大机制创新,确定安全、打击、秩序、服务、支撑五个具体方向,树牢“警种+”“公安+”理念,将体系融合作为制胜之道,解决部门警种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问题,着力实现维护稳定更有力、打击犯罪更精准、社会秩序更优化、服务发展更高效、综合支撑更到位的目标,为全国、全省公安改革提供基层实践和泰安方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泰安市公安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大服务”机制创新。“大服务”就是坚定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核心是聚焦聚力发展所需、民生所向,服务发展、服务人民,目标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重点是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公安服务”。泰安市公安机关坚持服务民生,网下突出抓好“一站办、一窗办、一次办”,网上突出抓好“网上办、一网办、一键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提升服务效能,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亲情化服务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深入推进容缺受理、一次性告知、24小时自助办、全城通办等便民举措,努力做到“服务有温度、管理无感知”,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三知三会 做社区民情的“导航仪”
“老杨,楼上的水管破裂,把我家的墙都泡湿了还不赔钱,找他还不搭理。”“老杨,我们二楼的两家又吵架了,还让不让人睡觉了。”刚一回到家,泰安市财源派出所民警杨延超的电话就接连不断响起来,清真寺社区的居民们无论大事小情,都愿意给“老杨”打个电话,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手机是24小时的值班电话,还因为他的反应非常迅速,“比打110都快。”
2011年12月,杨延超被派到清真寺社区,面对纷杂的人员和事务,感觉无从下手,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他坚持每天下社区,挨家挨户走访。从需要摸着门牌走,到提人知名、提物知情,几年间他走遍了辖区的大街小巷,成为社区民情的“导航仪”,张家长,李家短,都装了他的心里。居民有什么闹心事,都要和“杨警长”倾诉,杨延超则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进行调解。在他的努力下,清真寺社区内大情小事越来越少,形成了三年接警率连续下降的良好局面。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与老百姓打的交道最多,服务态度的好坏,办事效率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到公安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社区民警没有轰轰烈烈的大案要案去办,扑下身子,转变身份,和群众打成一片,把老百姓、社区居民当成家人去相处,工作自然一顺百顺。”杨延超坚持用自己的真心换取群众的真情,从民情、民俗、民意入手,用沟通搭建桥梁,用协调融洽关系,用引导启示明理,创新了“三知三会”工作法,形成了针对群体纠纷、“抱团”纠纷、邻里纠纷等不同纠纷类型的调处技巧,通过寻找当事人的个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创造了社区治安稳定的良好局面。
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财源样本”
财源派出所成立于1950年3月,时称泰安市第一派出所,岁月悠远、底蕴丰厚,历来素有“全市治安看泰城,泰城治安看财源”之说。进入新时期,财源派出所按照“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的理念,传承使命、既往开来,以主动警务为引领,探索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财源样本”。
为了提高群众满意度,财源派出所在勤务指挥室设立民意感知岗,对每日警情、各类诉求件逐一进行回访,主动从执法服务源头找梗阻,并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回应群众期待。对初访发现的不满意警情,指派专人24小时内电话或当面沟通,耐心解释说明。对经解释说明后仍未消除误解的,由所领导对接报警人,详细了解接处警过程,争取报警人理解支持,将矛盾化解在萌芽。2020年至今,财源派出所共回访报警人2300余人次,整改问题18处,有效消除了群众误解和不满看法,特别在解决辖区某营业场所噪音扰民问题中,召开专题会6次,电话沟通、当面约谈当事人30余次,经多方工作,最终得以有效解决,赢得了双方的理解和认可。
向群众借民力,向资源要警力
“强化警律联动,在矛盾纠纷调处中为当事人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提高了执法公信力,增强化解实效。”据财源派出所主要负责人张燚介绍,2020年7月份,派出所与山东金长虹律师事务所建立警律联调工作机制,特聘律师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38次,积极参与化解复杂纠纷6起,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法律服务、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财源派出所坚持“向群众借民力,向资源要警力”,创新完善执法联动、平安联防、资源联结、信息联采“四联”工作新模式,提高秩序治理能力;以勤务指挥为牵引,警情动态跟踪、发案预测预警、线索即时清零、现场高效处置一体化运作,让辖区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平安。
天上派出所:做泰山守护神 做游客贴心人
电影中的“蜘蛛侠”行侠仗义,攀爬跳跃,救民于水火之中,是全球瞩目的“盖世英雄”。而在泰山顶峰,也生活着几位“蜘蛛侠”,他们飞檐走壁,攀爬山崖,在台阶快步如飞,在岱顶如履平地,悬崖下,盘道旁,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争分夺秒,惊心动魄,像“蜘蛛侠”一样行侠仗义、救助群众,他们就是景区分局岱顶派出所的普通民警。
岱顶派出所位于“五岳独尊”泰山的极顶,辖区内有碧霞祠、唐摩崖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是泰山文化景观最精华地带,岱顶派出所也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气温变化最大、景点和游客最集中的派出所,由于无法使用警车等交通工具,被称作“天上派出所”。
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游客高峰期已过,上午10点多,岱顶派出所所长张连波和同事巡逻到天街元宝餐饮门口,突然听到天街护墙下有人大呼“救命”,他赶紧跑过去,发现护墙下十几米深的悬崖下一灌木丛中有一男子,只见他双手抓着一个树枝,身体半悬在空中,下边就是20多米的悬崖,情况相当紧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张连波来不及多想,趴着朝他大声喊:“坚持住,我马上下去。”然后翻身去旁边商铺找来两根绳子,一根拴在腰上,招呼同事和周边务工人员拉住另一端,然后携带另一根绳子,像“蜘蛛侠”一样,通过长满小刺的灌木丛,用绳子将男子固牢,在大家伙的帮助下,将其拉上悬崖。后来才了解到,这名游客的背包不小心掉落山下,伸手抓包时失去重心,身子一歪掉下悬崖。处置完警情后,张连波才感到肚子、手臂、后背隐隐作痛,原来是救人时被灌木、荆条和悬崖突出的石块多处划伤。“像这种情况,对我们所民警来说是常态,也可以说是家常便饭,群众说我们岱顶民警像‘蜘蛛侠’一样行侠仗义、扶危救困。”
岱顶是泰山的名片,承载着“国泰民安”的寄寓,也承载着群众“登泰山保平安”的朴素祈盼,更是天南海北的游客了解泰山泰安的第一扇窗口。从2010年到2018年,岱顶的游客从每年300多万涨到了550多万,岱顶始终保持“旅游安全事故”的骄人记录。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面对井喷式上升的游客,仅靠公安一家单打独斗显然难以驾驭日益复杂的治安局势。张连波和同事们巧借民力,将商铺老板、宾馆经理、服务生、导游、道士都发动起来,成为治安积极分子,南天门管区、执法局、消防、市场管理、索道联动共建,组成了维护治安的警保联动的“移动天眼”,让个别有违法犯罪企图的人员不敢出手,出手就被捉。
民警要做“泰山通”“活地图”
“红门派出所位于游客登山第一站,作为处于服务旅游、服务游客的最前沿的‘旅游警察’,我们积极回应群众的期待要求,认真践行‘游人为亲人,游客为宾客’的服务理念,多措并举切实为辖区群众和中外游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执勤过程中,红门派出所所长赵冰经常会被游客询问旅游线路、班车时间等问题,他坚持主动学习与主动服务相结合,组织全体民警辅警认真学习了泰安市公安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10条措施并烂熟于心,主动与景区有关部门对接,组织民警学习有关的旅游知识,给游客最佳的行程路线,提高服游客的满意率。“民警不仅要管事,还要管好事,竭力给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成为‘泰山通’、‘活地图’,为游客更好的介绍泰安,做好游客的导游。”
进城落户零门槛 城乡迁入无障碍
“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去年泰安市就已经实现了落户无门槛、迁入无障碍的目标,极大地畅通了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迁移通道。在此基础,我们再接再厉,率先建立城乡双向迁移制度,农村户口可以随时落户城区,如果想迁回农村,随时可以实现,归根结底一句话,进城的随时可以进城,回乡的立即可以回乡。”说起户籍制度改革,泰安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户政大队大队长王晓斌兴奋异常。
户籍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中的一项最基础的改革,是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泰安市公安机关着眼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聚焦聚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放开进城务工经商人员落户城镇限制,放开租房落户限制,取消企业招工人员参保年限落户限制,取消投资经商、兴办实业人员纳税额度及年限限制等措施,为已经在城镇就业、生活、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提供了便利。按照“进得来、留得下、有保障、能发展”的思路,泰安市从推进城中村和城边村人口市民化、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市民化、健全完善“三挂钩”机制、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N”政策体系等方面统筹推动,为城镇化建设增添了新动能。
一次办好 群众满意
为解决群众办理户籍业务中出现的“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堵点、难点问题,全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户政服务管理环境,泰安市公安机关以“一次办好、群众满意”为目标,通过“一张清单、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站办结、一网通办、一线连通”六项措施集成联动,实现申请材料、受理机关、业务流程、办理时限、服务标准“五统一”,全方位为群众提供便捷、智能、精准的服务体验。
“为民服务无极限,既要做减法,简到极致,减到极致,又要做加法,不断拓展服务项目,方便群众。” 泰安市公安机关将直接面对群众的户口、居民身份证等高频业务事项分为11大类74项,逐项编制材料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凡人口管理系统能够核查核验的、户籍登记项目记载明确的、政府部门间审核确认的证明材料不再提交,因清单中一时难以取得的辅助材料,推行书面承诺或声明,坚决杜绝重复、循环等“奇葩”证明;将所有户口居民身份证事项分为现场办结类、审核审批类两类表格,利用省级实有人口系统设计智能填表,实现申请人、被申请人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等内容自动填充、表格自动生成、群众自主确认,将“填表”变“审表”、“多表”变“一表”;全面推行公安派出所“一窗受理”制度,借助“互联网+民生警务平台”实现业务网上预申报、公安预审核,确保群众“现场办结、一次办好”;拓宽“邮递到家”服务范围,根据群众意愿,对身份证、居住证、户口本、迁移证等全面实现邮递到家服务,避免群众跑第二趟。
服务站遍布城乡 车管业务一窗办理
近年来,随着交通大发展的持续深入推进,人车路等交通要素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11月,泰安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19.92万辆。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泰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紧贴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在落实车检、驾考、号牌管理等改革基础上,相继推进落实了4批42项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措施,为2.3万余人跨省异地检车、考证和补换证提供服务。
交管互联网服务平台个人用户达98.89万,企业用户5775个,提供网上办牌办证等服务30.66万次,全面落实交管窗口“一证办、一窗办”,为群众企业减少了办事成本,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目前全市已建成并运行车驾管社会服务站68家,其中汽车销售企业服务站17个,二手车市场服务站8个,全市汽车销售企业服务站已全部实现销售前车辆预查验、资料预审核、信息预录入,群众购车后可以在最时间内在服务站完成注册登记,基本实现汽车4S店服务站全覆盖。”泰安市交警支队车管所副所长张莉表示,为更好地契合企业和群众需求,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泰安市公安机关加快推进车驾管业务“就近办”,交警支队主动走访有条件的汽车销售企业、二手车交易市场、银行、邮政、保险、汽车报废回收企业等有关企业,宣传鼓励建设车驾管业务代办服务站,从企业角度出发,实现企业业务与车驾管业务的全流程对接,变多头奔波为在企业一站办结。服务站遍布城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近办理车驾管业务。目前,全市新车注册业务社会服务站代办占比已达55%,转移登记业务代办占比达60%,完善、便捷的车驾管社会服务网络已基本构建成熟,较好的实现了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的改革效果。
不忘初心勇担当,风正帆悬启新航。泰安市公安机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聚焦聚力发展所需、民生所向,服务发展、服务人民,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当先锋,立首功,按照“服务有温度、管理无感知”的要求,推进公安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王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