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淮滨县召开“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0-12-31 15:16: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沙沙、叶宏雨 | 责任编辑:张青

2020年12月30日下午,信阳市淮滨县召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余金霞主持,淮滨县人民政府县长梁超、淮滨县委副书记方辉、淮滨县委常委、统战部长、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徐懋、淮滨县副县长、期思镇党委书记丁俊、淮滨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王海平、淮滨县恒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勤、信阳市水利局驻栏杆办事处东乡村第一书记阚现东参加发布会为大家介绍淮滨县脱贫攻坚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image.png

淮滨县人民政府县长梁超在发布会中讲到:淮滨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中上游,是鄂豫皖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名相孙叔敖的故里、中华蒋姓的祖根地。淮滨因滨临淮河而得县名,“三水围一县,一河贯东西”,承担着上游2省23个县(市)3万多平方公里的洪水下泄任务,素有“洪水走廊”之称,1952年因防汛救灾需要,析固始、息县各一部分组成淮滨县,建县68年发生大小洪涝旱灾59次,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面积1209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4个街道,总人口82万。其中,有贫困村9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23户85684人。

image.png

梁超县长从四个方面讲出淮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故事:

一、水患大县成功突围,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淮滨是个“大水窝”,过去十年九灾,因灾而贫,穷帽子戴了几十年。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淮滨县委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滨淮福地、临港强县”奋斗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招商引资兴产业,做强工业助脱贫,百城建设带城乡,兴建港口转动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实力持续攀升,由十一五末全省倒数第一跃升到2019年全省第40位。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今年上半年GDP率先由负转正,今年前三季度,全县GDP增长2.4%,增速位居全市第2位。特别是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这一目标,我们健全责任体系,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等要求,实施精准到村“1+7+2”、精准到户“1+N+M”,强化兜底保障,紧握军令状,对照路线图,打好“组合拳”,形成“合围势”,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连续多年位居省市前列。2018年被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今年2月份,我县以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彻底甩掉了戴了多年的贫困帽子。截至目前,全县9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723户8568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今年脱贫2573户6227人,啃下了最后一批“硬骨头”。在全市率先通过省脱贫攻坚普查验收,绝对贫困彻底成为历史,实现了“洪水走廊”的成功突围、“水患大县”的美丽蝶变,展现了新时代的“淮滨形象”。

二、产业就业比翼双飞,实现了强县富民的统一。产业不强是贫穷的根源,群众家门口无法就业是不富的主因。我们围绕产业发展这个根本,坚持产业和就业“两业”并重,实施产业扶贫工程,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脱贫,实现了强县与富民有效统一。一方面,借产业转移大势,积极培育壮大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船舶制造等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纺织服装企业142家,食品企业22家,建成扶贫车间23个,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尤其是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全市唯一超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立足县情实际,扶持壮大弱筋小麦、稻渔种养、渔网编织、猫爪草等26项特色产业,形成了王店稻渔种养、马集渔网编织、期思芡实种植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竞相发展的格局,累计链接农户2.65万户,其中26项特色产业链接贫困户1.95万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开发公益性岗位9908个,实现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应就业尽就业”,确保群众脱贫能致富,增收可持续。疫情期间,建立了返岗服务“三个三”工作机制,开通外出就业务工直通车,“点对点”有序组织群众及时外出就业10.43万人,其中有贫困户25144人,最大程度保障了群众及早就业。出台援企稳岗16条措施,实施工岗快递,帮助13103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创新“引、识、留、用”四融入工作法,带动近3万人返乡创业。同时,积极实施消费扶贫,建成“1+5+186”的电商网络体系,积极开展扶贫产品认定申报,“淮滨水八仙”等“淮滨热款”成为“网红爆款”,电商促民增收成效显著,淮滨县被授予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电商扶贫工作先进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5年的21139元、8837元增长到2020年的28955元、13533元(预计数),年均分别增长6.49%、8.9%,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实践创新相得益彰,趟出了脱贫攻坚的新路。五年来,我们结合县情实际,探索了十多种具有淮滨特色的工作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并推广实施。如为解决作风问题,探索了“四责协同”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的“淮滨样板”,通过“三个清单”明责知责、“四个链条”履责督责、“五种方法”考责问责,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形成同心划船、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为解决产业发展“小散乱”、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探索建立了“党建联盟+产业联盟”双联盟促产业发展的“淮滨模式”,通过党建赋能,联盟发力,把党员聚在产业链,贫困户链在产业链,让群众富在产业链,实现群众抱团群暖,党建产业双丰收。我县“双联盟”带贫做法得到中组部《党建研究内参》、《中国组织人事报》、省委组织部《河南组工》、《河南日报》的高度关注,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孔昌生部长进行了专题调研。针对扶贫项目用地需求高、资金缺口大的问题,探索“用土地整治红利破解扶贫资金瓶颈”的“淮滨实践”,抢抓“三块地”改革机遇,率先提出“盘活三块地,用足AB券”,充分释放土地政策改革红利。2015—2020年,“三块地”改革收益累计达到68亿元,为脱贫攻坚资金池注入了源头活水。被自然资源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央视新闻联播以《宅基地复垦券“河南模式”叫响全国》为题,对我县经验做法进行专题报道。针对我县因病致贫占比较高的实际,探索实施了“1355”健康扶贫的“淮滨路径”,利用“互联网+”和医学影像技术,建立一个智慧医疗信息中心,构建医学影像市县乡3级诊断平台;完善诊断、治疗、康养、医保及能力提升5大体系;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财政补助“5道防线”,让基层诊疗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深受群众欢迎;出台《淮滨县轻度慢性病医疗救助办法》,县财政筹资500万元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池,让群众能够住得上院,看得起病。被中国老促会誉为健康扶贫的“淮滨路径”,老区健康扶贫的样板。等等。这些探索实践让我县脱贫攻坚质量更高、成色更足、更可持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党建引领强筋壮骨,打造了永远不走的队伍。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多年来,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保障高质量脱贫攻坚,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大抓治理的鲜明导向,出台实施了《淮滨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了“传承三股劲、争做四种人、评选五面红旗、实施八大工程”党建“3458”工程,把基层党员干部带起来、让基层组织强起来,推动基层基础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投资6500多万元,新建改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217个,全县村级活动场所实现升级达标全覆盖。实施“能人培养绿色工程”,按照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模式,全县75%的村党组织书记和81%的“两委”干部有个人创业致富项目,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让党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高高飘扬。

红旗漫卷,山河巨变。五年脱贫奋斗,淮滨即将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责任不留死角,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奋力实现“两个更好”、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伟大征程中贡献淮滨力量!(张沙沙、叶宏雨 淮滨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