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时代希望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1-02-09 13:16:2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玉卿、张再杰 | 责任编辑:李星贵州省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新变化、新特点,紧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代主旋律,全面总结盘点希望工程取得巨大成就,深入探索希望工程助推脱贫攻坚新模式,着力打造新时期希望工程升级版,为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探索路径。
一、立足希望工程扎实的工作基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开始探索经济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各地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民生大幅改善。贵州由于历史背景、地理区位、民族习性等限制性因素,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育发展也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特别是广大乡村地区的教育尤其堪忧。实施希望工程以来,贵州希望工程以援建希望小学与资助贫困学生为核心,30年间累计接受捐款22亿元,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万余名,是全国省级团委中募集资金量最多、资助青少年人数最多的省份,为乡村孩子“有学上”作出积极贡献。
(一)试验探索阶段(1990年-2001年):拉开助力农村教育的大幕
1990年,贵州希望工程以资助大方县、普定县500名学生为标志,拉开序幕。探索期间,贵州把重点放在农村教育事业上,以解决农村适龄儿童能读书问题为核心,通过大力修建希望小学解决农村适龄儿童上学的问题,推进希望小学的重建兴建、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开展工作,实现了希望工程从有益探索到全面铺开的发展,大幅提升了农村贫困地区还在入学和毕业率,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巩固提高、加快发展的时期。11年间,累计筹集捐款5500余万元,救助失学儿童8.3万余名,资助特困大学生235名,中学生307名;援建“希望小学”283所,为部分学校配置体育设施。
(二)全面铺开阶段(2001年-2012年):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自2001年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因贫失学”问题得到改善,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得到很大缓解,希望工程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也随之变化。该阶段希望工程在贫困地区希望小学全覆盖基础上,聚焦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及配套等硬件资源不完备问题,以希望工程项目和资金扶持,逐渐缩小城乡教育硬件设施不均等化问题。全省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均建立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共累计筹集社会公益资金5.7亿多元,贵州不仅在希望小学建设数量上排名全国第一,还率先走出了一条以实体支撑公益的道路。
(三)创新探路阶段(2012年至今):精准教育扶贫下的模式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以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为主旋律,紧扣精准扶贫这一核心,将希望工程作为教育扶贫的一大抓手纵深推进,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活动和项目,更好助力脱贫攻坚。同时,在农村贫困地区硬件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上,着力农村教育软实力提升,从“精准”二字出发,聚焦贵州实际情况,探索了一些符合全省发展的有益道路。
二、把握希望工程新时代发展形势
当前,贵州的希望工程已到了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和“窗口期”,迫切需要以打造希望工程升级版,推动希望工程提质增效。宏观上看,希望工程必须转变传统的“上级下达—下级落实”的单一运行模式转变为由下而上、上下联动的双向发展模式,其核心就是要探索更多符合当地实际的希望工程发展路径,树立本省希望工程大品牌,形成更多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典型,进而不只是希望小学数量上做到全国第一,发展质量上也能达到全国上游。同时,注重按图索骥,从农村孩子或新市民孩子的教育需求出发,打破常规项目由上而下的单项运转方式,形成“供需平衡”的双向精准帮扶模式,为贵州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微观来看,当前青年工作和当代青少年需求发展均呈现出新变化,这“两大变化”倒逼希望工程发展战略和方式必须做出改变和调整,避免出现供需脱节和“两张皮”“走过场”现象。总体来说,过去希望工程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当前发展需求,不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变化形势,必须从顶层设计到项目实施制定一套灵活的发展策略。
三、创新希望工程新时代发展路径
模式一:创新探索新时代希望工程“全社会、全方位”的一体组织模式
贵州希望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其值得坚持和点赞的组织模式主要是:一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推动实现省、市(州)、县、乡四级联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上下齐心协力“同唱一台戏,同下一盘棋”局面。在实行捐方资源共享方面,通过省、市(州)、县建立捐方资源库,充分挖掘捐方资源,盘活资源,并形成全省捐方资源网。二是建立多渠道援助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延伸了希望工程救助内涵和外延,探索通过助学基金、“手拉手”助学、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组织“一助一”、“志愿结对助学”和开展节日“送温暖”等多渠道援助贫困学生的新路子。三是建立他助自助机制。组织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志愿者等优秀青年典型积极参与爱心助学行动,要组织学校的少年儿童常年结对互助。此外,大专院校团组织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帮助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
模式二:创新探索新时代希望工程“多元化、持续化”的筹资发展模式
总体上看,在筹资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在筹资主体上,要充分发挥省、市、县的积极性。一方面,创新筹资思路。树立市场意识,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公益服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参与。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手段,拓展公益捐赠的渠道和平台,在做好邮局、银行等传统捐款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通信和网络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网络捐款平台,为公众参与爱心捐款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另一方面,提高造血功能。目前,大多数的慈善都是供血工程或者是抽血工程,只靠输血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资助的现金是有限的,用完也就完了。从长远看,只有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在慈善事业中引入慈善产业,才能实现持续的造血功能。
模式三:创新探索新时代希望工程“精准化、体系化”的教育帮扶模式
一是建设贵州希望实验学校。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打造一个集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和幼、小、初、高各学段教育教学实践相互衔接的教育发展共同体,探索贵州希望工程提质升级的新平台,城乡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为乡村教师赋能、为乡村少年圆梦、为乡村振兴助力的新路径。二是推动全年龄段学生资助帮扶。当前,全省希望工程的重点是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孩童,要成立省内“幼儿希望工程专项基金”,探索幼儿教育的贵州发现新模式,补齐社会弱势少年儿童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空白,增加更多的幼儿培训教育课程和项目,扩宽项目覆盖面,建设孩子的心灵健康,帮助孩子树立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拾遗补缺的作用,续写希望工程的新篇章。三是全力实施“小手拉大手”。通过孩子的素质教育提升、兴趣能力提升来带动家长,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带动一批家长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既掌握了一技之长又以此增加群众收入,以“小手拉大手”模式全面提升居民素质。打破了千百年来传统“由上及下”的教育方式,聚焦农村地区学生家长普遍学历低的现实状况,通过在学生之间开设特色课堂、心理辅导等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的课程,以孩子的教育来感染、带动家长,从而提升全面素质。
模式四:创新探索新时代希望工程“特色化、创新化”的品牌发展模式
立足“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品牌,在当前基础上打造升级版:一方面,通过以项目申报为载体,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点这一阵地,盘活政府和社会两大资源,开展N种形式陪伴项目,逐渐搭建和完善“陪伴行动”体制机制,真正做到有主题、有项目、有资源、有阵地、有机制的“五有”。另一方面,在全省全面铺开,实现由“搬迁点”及“周边线”到整个贫困区域的突破,由标杆到规模的转变,从而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品牌效益、社会效益双向发展。同时,通过探索新措施,引导由单一的社会陪伴向社会陪伴与家庭陪伴并举的方向发展,形成贵州省贫困地区提升青少年教育的“贵州经验”。(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 陈玉卿、张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