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校长秦海地 心底无私天地宽

发布时间:2021-03-24 09:18: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叶水涛 | 责任编辑:李星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这样的36字官箴碑,至今仍对为官者产生影响。现代社会,为“官”者是人民的公仆,与旧社会对立的官民关系不同。校长不是官,但既握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就要有“公”与“廉”的自觉和自律。对此,秦海地校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学校应是一方心灵净土,一处精神特区。”学校是育人的处所,人德性发育的源头,无疑应是净土,是圣地。教育倘若苟且,学校如无正气,便是精神源头的污染,整个社会就很难建树起美序良俗。《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指教育担负着化民成俗的重任,是民族和国家的根基之所在。校长事实上是教育的象征,学校精神的人格化,校长的言行举止牵动着每个教师的心,营造着学校的精神风尚。公平公正是校长施行学校管理的人格前提,秦海地认为,衡水二中之所以有凝聚力,关键在于满足了教师的公平感;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造就了学校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一种普遍的人性,校长必须积极回应这种公平诉求,但又要与平均主义划清界限。秦海地说:“毋庸讳言,一个学校的招生招聘、评优评模、干部任免等工作,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校长公平公正办学的勇气与魄力。”校长的公平与公正,必须落实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在现实背景下,难也就难在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中国有长期的人情社会的传统,凡事都照章办理、秉公处置,校长常常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诸如学校招聘教师,这就是非常敏感的事情。教师的聘任,关乎学校的制度执行,关乎学校的师资水平,关乎学校的发展,也关乎学校的风气,秦海地斩钉截铁地说:“在聘任教师这项工作上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招聘程序要严密有序,不得出现丝毫差错。”衡水二中经过层层选拔,摒除了外界干扰,顶住了种种压力,真正选拔出了优秀人才。很多大学生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三年就可以带高三毕业班并取得优异成绩,有些大学生工作几年就能走上领导岗位。秦海地说:“所有这些缘于我校坚持的公平招聘原则确保了人才质量。”

衡水二中的评优评模、干部任免、学校招生等各项工作,同样如此。没有人为因素,没有人情偏颇,没有暗箱操作,没有远近亲疏,没有厚此薄彼。秦海地说:“在我们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高于一切、高于人情、高于权力。”为此,他难免罪了一些人,别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树正气。秦海地说:“作为一校之长,必须毫不动摇地捍卫学校的正气,容不得我计较个人得失。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有战斗力,我们的发展才有驱动力。”

孔子曾经说过:“刚、毅、木、讷近仁”(《子路》),意思是接近仁的精神境界的,是刚强、坚毅、质朴、慎言这些人格品质;又说“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吃苦在前,为难在先,但你如果能坚持原则、不懈努力,最终能为别人所理解,受到认同与夸奖,收获成功的果实。衡水二中是带有鲜明民族文化传统印记的学校,秦海地明显有着修身成仁的自觉——无论他的言行或个人理想。孔子把各种美德(大到守礼,小到言谈举止的得体)都称之为仁,认为这些美德都是一个君子所应当具备的,或者是应当努力追求的。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做人应当以道义为自己的原则,按照礼节去实行它,用谦虚的言语去表达它,以诚信的态度去完成它。同时,君子还要做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即遇到应该做的符合仁义道德规范的事情,就必须主动去做,坚持去做。这样做难免会有人误解,甚至得罪一些亲友和师长,但作为校长决不能破坏公平公正的原则。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当仁不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党为公”,这些品质在秦海地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也比较彻底,知行合一地贯穿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公平公正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衡水二中连续十多年的跨跃式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里的“说服”,应该既有言传,也有身教,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自觉;这里所说的“彻底”,不仅指理论上的自洽,而且指实践中的一丝不苟、持之以恒。教职工的心里都有一杆秤。秦海地说:“如果领导的心里真能装着学校的发展和职工的利益,职工自然会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领导的苦心和好意,这必将成为一种良性互动,形成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化成一种难得的‘资源’优势,大力促进二中的进一步发展。”有怎样的校长,就能带出怎样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群体,构成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教师个人的脱颖而出。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叶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