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秦海地:校长的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1-03-25 09:48: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叶水涛 | 责任编辑:李星康德在《论教育》中说过这样两句话:“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这里大体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教育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并区别于其他的最为根本的要素。换言之,教育的功能在培育人性,人性并不是天然生长起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培育起来的。第二,任何教育都是人的教育,都由人来执行,教育是依靠“人”来塑造“人”的过程;因此,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校长尤要成为教育的楷模;而教育的秘密,正在于“已完成的人”与“将完成的人”之间所发生的联系。
康德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人的自然和人的社会构成。对上述两个问题所持看法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定的教育观念是相应教育实践的产物,也是教育实践与社会生活中思想的结晶。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是靠思想活着的”。秦海地说:“同样,教育也需要靠思想活着。”他认为,在这个分享教育家智慧、呼唤教育家办学的时代,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想办好学校,就得有教育家的追求。有教育家的追求,首先要用心于教育,追求高远,潜心研究,做一个有思想的校长。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吗?也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的思想形成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不断飞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地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我们能深刻地感觉它。”优秀校长一定是具有教育思想的校长,对于教育和学校管理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和学校管理中,有理性的思考和理论性的把握,这样的校长才能避免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才能有高瞻远瞩的教育视野,能行之有效地管理好一所学校,成就不平凡的教育业绩。
教育思想是指什么,有思想的校长有哪些特征?秦海地认同这样的说法——“有思想的校长具有三个思想维度,即理念维度、精神维度和智慧维度。具体地说,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必然拥有令人信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有令人折服的教育精神,具有令人叹服的教育智慧。”“理念”“精神”和“智慧”,秦海地从这三个维度理解和把握“教育思想”,也从这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其位,谋其政。”秦海地说:“在十几年的校长生涯里,我‘思’教育的本真,‘想’学校的发展,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学习、思考,力争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做一名有思想的校长,成为了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作为教育思想之“一维”,秦海地是怎样不断提炼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呢?他认为,教育需要有点“浪漫”,即有理想,有激情,甚至有梦想;不能功利化、物质化,教育气氛不能沉闷。因为学校是生命舒张之所在、精神发育之园地,这里应该有青春的张扬和梦想的放飞,有探索的忘情和发现的惊喜,有审美的陶冶与成长的愉悦……但校长又必须很务实。他说:“我们的工作需要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浮华。教育,是以爱为基础的事业,我们的‘原生态教育’理念就是让教育归于本真。”“原生态教育”,在我的理解中,这首先是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成长的教育,也是面向教育实际、优化受教育群体的教育,构成动态发展的教育系统。回到康德论教育的语境里,教育不仅是在“教”与“学”之间所结成的一种人际纽带,而且,教育必是当下发生的,同时属于生活实践的范畴。教育使人成为人,乃是一个社会习得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康德揭示的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秦海地将它转化为“原生态教育”——教育就是生长,或生活就是教育,应相信和善待每个学生;促进并优化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个性化的成长中体现社会化。
教育家怀德海把教育过程表达为:浪漫、精确和综合这三个阶段;秦海地将教育发展定位于“一体两面”——浪漫与现实。他说:“教育需要理想,校长更需要理想。理想是‘天’,是目标,是方向;现实是‘地’,是基石,是根本。”他认为,没有理想,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那是教育的功利主义;空有理想,没有高考升学率,那是教育的“乌托邦”。在人类所有的事业中,教育是最富有理想的事业,因而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没有理想就没有生命的丰盈,没有理想就不会有教育的未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更为美好的明天。然而,教育又是最务实的事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校长应有的思想品质。生命只有一次,成长不可重复,学生不是实验的对象。校长诚然可以浪漫,但教育决策不能有浪漫主义的冲动,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秦海地深有体会地说:“校长既要胸怀远大的教育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实实在在地播撒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中。”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文心雕龙》也说:“贲象穷白,贵乎反本”。秦海地认为,教育的最为重要的是返璞归真。他说:“面对各种浮华和喧器,教育必须坚守它的实在;教育决不能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他以柏拉图的故事来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秦海地认为,用“面包”去换“水仙花”,这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但前提是你得有两块“面包”;实现精神上的补给,必须先满足物质上的基本需求。我们必须先给学生“面包”,再给学生“水仙花”。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到,人们首先要有衣食住行,然后才能有繁茂复杂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也曾说,一个饥肠辘辘的穷人,不可能有欣赏自然风光的兴致。秦海地说:“人文不是一句空话,教育最该落到实处。社会的要求很实际,要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家长的愿望很朴素,要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社会需要和家长的期盼,决定着校长的职业定位。让学生茁壮地成长,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前途,这是教育者沉甸甸的一份责任。
教育是属于明天的事业,既给予学生当下的幸福,更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秦海地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以爱为基础的事业,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是培育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事业,是传承文明、延续希望的事业。他说:“基于以上思考,我在二中确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我们不会单纯把办学目标锁定在升学考试上,而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走进衡水二中,与任何一个教师交谈,他们都会由衷的告诉你:“我们在一心营造优质的教育环境,努力满足家长和社会的期盼。”兑现把“平凡的孩子接进来,杰出的人才送出去”的办学承诺;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二中“学习三年,成就一生”。这是衡水二中办学的两个基本点,已经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灿烂的精神之花,结出了丰硕的人生之果,收获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
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教育土壤适合不同的教育模式。秦海地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在思索,面对学校生源较差的实际,我们要以怎样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我们不可能照搬别人现成的东西,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生源、师资、学校发展目标、地方教育政策的要求)与别人不同,我们要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创立自己的教育模式。”通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秦海地结合自己对教育的研究与思考,与衡水二中教师团队一起,创造出了一种适合二中本土的教育理念,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策略。这主要是“原生态教育”理念,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佐助每个学生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学校以“青蓝工程”促进教师个性成长,为他们搭建事业成功的舞台;以活力课堂打造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励志+养成”双优德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助其形成优秀品格……
涂尔干说:所谓教育,即是为孩子们提供“对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并不是原原本本地为孩子们复制社会生活,并不是把原本的社会世界作为模版,加印在每个孩子的身上,相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孩子们提供面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秦海地及衡水二中所做的种种努力,他们竭诚的奉献和扎实的教育研究,使我们看到了教育的一种应然状态,看到了高中教育理想与现实完善结合的一种范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研究就没有进步,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突破,支撑起衡水二中神话般教育奇迹的,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倾情的教育奉献。(叶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