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观音镇: 七个“+” 铺就搬迁群众幸福路
发布时间:2021-03-25 11:07:2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再福 | 责任编辑:李媛“搬出来真好,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居家养老方便,小孩上学也方便”,“镇、村还安排了公益岗位,让我们不仅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还不耽误带孩子上学、照顾家里老人”。在镇巴县观音镇,马家营村徐媛、大市川村李平、田家坝村汪露等搬迁户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满脸的喜悦。
近年来,观音镇党委、政府紧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有效推行“移民搬迁+X”模式,狠抓搬迁群众后续帮扶,实施民生工程,让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全镇共建大市川、马家营、田家坝等村的8个移民点,小南海、星子河、楮河等6个安置点,使2000余户8000余人住上了舒心安适的移民搬迁房,基本形成了以观音集镇为主体,原大市、田坝为两翼的新型农村发展格局,有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脱贫攻坚+党建引领”。通过在安置点建立党小组,健全党组织建设,把党的建设挺在前面,并成立移民管理委员会,引进专业物业管理团队,将党群服务中心与社区活动中心有机有效地统筹布局,使其一体建设健康有序,逐步形成了“一条龙式”的服务综合体,用党群力量引领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移民新区展现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
“移民搬迁+商贸服务”。利用区位优势,在小南海、马家营、田家坝、米家坝等安置点规划建立商业综合体,引进的心连心超市和好润佳精品超市立足观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创业贷款等多种方式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兴厂立业,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引导发展商店、超市、饭店等多种市场主体,不仅显著提升了安置点生活配套服务水平,还有效吸纳了众多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推动区域内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移民安置+产业园区”。以安置点为园区建设核心,建设楮河村、大市川的茶园,小里沟村的中药材和桑园,小南海社区的板石、田家坝村的花椒园等一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园区,极大地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尤其使很多年龄偏大者、农村妇女等无法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
“移民搬迁+社区工厂”。在安置点周围建立陕西林牧业有限公司及陕西熙园林牧业公司的茶厂、田家坝的青花椒烘干厂、观音板石等各类社区工厂,解决了搬迁群众因在家照顾老幼而无法外出务工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有机循环再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移民安置+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入、入股分红等方式,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搬迁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提高收入水平,让更多搬迁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的持续稳定红利,涌现出了镇巴县石鸭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产“秦巴秘境”牌的镇巴腊肉走向西交会,年产200余吨包谷酒及拐枣酒走向周边省市县畅销,并在世博会和西交会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同时,引进40余家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2个养殖规模近百头的养牛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逐步实现了“把企业请进社区,把就业送进家门”,让农民稳得住、能致富、就地可发展。
“移民搬迁+集体经济”。在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引导集体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思路,从经济基础、区位特点、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宜规划发展项目,盘活用活集体资源,拓宽集体资金使用途径,提升灵活性和使用率,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移民安置+乡村旅游”。有效利用楮河水上漂流,观赏楮河山庄的茶山“观云海”之风景,领略大市川陕西熙园“茶园风光”和省市移民搬迁先进村庄魅力,到小里沟村参观省级保护单位“李家墓群”之精雕,再到楮河沿岸体验一下小调“楮河鱼”之风情,在切身体验中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水上漂流等乡村旅游观光项目,鼓励搬迁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加快增收致富步伐,建设美丽富裕新观音。(图片及供稿:镇巴县观音镇人民政府 刘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