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工匠精神 ,诠释为民初心—记河南省新密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所长王晓龙
发布时间:2021-04-05 10:29: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沙沙、庞国强 | 责任编辑:李星王晓龙,男,汉族,现年41岁,中共党员,现任新密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所长。2000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新密市公安局苟堂派出所、刑侦大队、经侦大队、城关派出所等单位工作,2016年2月以来担任新密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所长,期间先后获得新密市爱岗敬业模范称号、河南省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从警20多年来,王晓龙同志在各个岗位模范带头,履职尽责,特别是带领城关派出所取得了可喜成绩。2018年12月21日,全省公安机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质量推进“一村(格)一警”工作现场会,2019年3月21日,全国部分地方公安机关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公安派出所工作座谈会在新密召开,城关派出所及城关派出所甘寨警务室两次作为迎检观摩点,得到与会领导和参会人员充分肯定。2018年在王晓龙同志的带领下城关派出所被评为一级公安派出所,先后荣获新密市公务员集体三等功、郑州市人民满意政法单位等荣誉称号,2019年11月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百家“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在河南省入围的四家派出所中名列第一,也是郑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派出所。
城关派出所地处新密市西南,分别与三个城区四个农村派出所接壤,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人员构成复杂,贫富差距大,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多,管理难度大。王晓龙同志来到该所后,克服种种困难,争取党委政府及市局的支持,将民警数由6人增加到15人,辅警数由7人增加到29人。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局率先推行了“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成立了社区警务队,配备了5名民警,10名辅警,明确分工,重新将派出所中心工作调整到基层基础工作上,让社区民辅警专心下沉,改变了之前“警力不足、基础不实、防范不牢、服务缺位”工作始终被动的局面。工作中,针对辖区历史矛盾纠纷多,王晓龙所长带领全体社区民辅警,依托“一村一警”工作,了解辖区社情民意,排查辖区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总结出了的“一网、两会”信息收集与“三、四、五”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法,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新密市局建立警调联动工作机制、警法联调工作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探索。
“天眼来执勤,平安在身边”,针对前期辖区视频监控建设落后,全镇共有监控路段多,设备缺乏维护等情况,王晓龙同志到任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有效整合辖区内主要路段、路口、公共场所、沿街门店、饭店等,安装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安排专人值班监看,积极协调乡镇财政给予支持,并重点推进辖区重点单位场所视频监控建设,达到人防技防相结合,目前已实现了“步行五分钟,开车一分钟”视频监控全覆盖,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
本着“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当好表率”的原则,王晓龙同志强化队伍管理,管好党员干部、发挥好民警特长,培养好年轻力量,并首创辅警队伍等级化管理,对辅警实行“以量定价,分级管理”制度,选出辅警队长一名,副队长三名,对辅警进行分级管理,并制定了详细的《城关派出所辅警考核细则》,形成良性竞争循环机制,使所全体辅警工作热情高涨,业务素质显著提高。人员管理好了,队伍战斗力加强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城关招牌打响了。
通过一系列坚持不懈的工作,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高,治安环境越发趋于安定,在王晓龙履职期间,派出所在全镇29个职能部门行风评议中,连续3次荣获评议第1名,辖区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全年连续三百余天刑事案件零发案,真正做到了“平安不出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派出所工作是繁重的,琐碎的,没有科学合理的调配和统筹兼顾,单单依靠派出所单薄的警力是施展不开的,这时候有一台动力强劲的“车头”就显得尤为重要。王晓龙同志面对繁琐的“重量”任务时,总是坚定不移的顶上去,他不叫苦、不叫累,有时带病坚持工作,尽心尽力输出所有能量,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带动着周围的同志们。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是王晓龙同志,他用一名人民警察的实际行动担当起肩上的重任,以泥土的品质和胸襟,牢记宗旨,永葆本色,务实、公正、富有激情,带领全所民警在平凡的警察岗位上,强化担当,牢记宗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自己对警察这个职业的无比热爱和满腔热血书写自己的无悔人生。(图片及供稿:河南省新密市公安局 张沙沙、庞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