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传承中医国粹 诊疗便民暖民心

发布时间:2021-04-19 10:15: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渔 | 责任编辑:李星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德阳市罗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医护人员始终以“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国粹精神”为中心脉络,同时结合传统和现代、中医和西医,不断传承创新针灸这一中医国粹,为老百姓解决疾病难题,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认可。

筚路蓝缕    成就市级重点专科

走进罗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浓浓的中医气息扑面而来,简单古朴的中式装修,摆放整齐的医疗设备,操作规范的各项针、灸、推、罐,护士们轻言细语、体贴入微,医生更是手法专业、一丝不苟。

德阳市罗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成立于2008年,是该院中医特色专科之一,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建设专科。现有专科医师7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4人,主管康复治疗师1人,康复治疗师3人;副主任护师1人,护师2人,护士1人。

罗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赵红介绍,科室成立以来,各级医护人员均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体委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核工业416医院进修学习。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设有现代康复治疗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理疗室、儿童康复治疗室等,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室:牵引室、熏蒸室等。

赵红从2012年开始到针灸科工作,她亲眼见证科室一步步发展壮大。近年来,科室以弘扬中医文化为己任,同时兼收并蓄、中西合璧,谋求传统治疗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发展,始终以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为发展理念,为广大患者谋求更多的健康福祉。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大家的努力下,针灸科成功打造成了德阳市市级重点专科。

“目前,我们重点开展了颈肩腰腿痛、中风及后期恢复、面瘫、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青春期痘、扁平疣等疾病的治疗。”赵红打算,下一步将开设小儿推拿、产后康复、亚健康调理、妇科疾病、中医美容等专业,力争创建省级重点专科。

针灸治疗解病痛    便民惠民暖民心

作为医院针灸科的重点诊疗病种,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不分年龄段,从几个月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有可能发病。在治疗面瘫方面科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标本虚实,对症下药。治疗上以针刺为主,配合中西药治疗,标本兼治。

近期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在家突然出现面瘫,眼睛不能闭,口角也是斜的。在罗江区中医医院经过近二十天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恢复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对医生护士非常感激。

市民王大哥长期在外务工,之前患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外地多家医院求医就诊,治疗花费了数万元,仍未痊愈。王大哥病情严重时,连衣服都不能穿,浑身皮肤烧灼痒痛。经人介绍,他到罗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就诊。根据王大哥的情况,赵红开始采用隔纸针、实按针以及中药配合进行治疗,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王大哥逐渐痊愈康复,仅仅只花费了2000余元。出院后,王大哥逢人就夸医院医生医术高明,便民惠民暖心。

市民刘大爷患有痛风,双腿出现浮肿,连行走都困难,家人用轮椅推着他到医院针灸科就医。因刘大爷肾功能不好,根据刘大爷的病情,科室医生唐琳就采用火针进行治疗,每天用火针点一次,并配合外敷中药,经过一周左右的治疗,刘大爷的双腿浮肿逐渐消退,并能下床独立行走,经过后期治疗,刘大爷逐步康复出院。

刘女士在搬东西时把腰扭伤,遂找到罗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医生、罗江区中医医院党支部书记何世平,何世平当即采用平衡针疗法,在其印堂穴扎一针,刚用完针,刘女士的疼痛症状就消失了。刘女士直呼,“进医院的时候还这么痛,没想到何医生一针就给我解决问题了。”

中学生李平(化名)手指上长了一个扁平疣,在其他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仍未痊愈,手指上的疣未消退,反而增大了面积。李平到医院找到针灸科医生、罗江区中医医院院长陈华云,陈院长用火针疗法,仅仅治疗了一次,李平手指上的疣就掉了,后再也未犯病。

其实,在医院针灸科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故事,医院的医护人员用一根根不起眼的银针,帮市民解决了无数的疾病困扰,也收获了市民的称赞与口碑。(张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