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王树清 一位老书记的山水情怀

发布时间:2021-06-22 13:42: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李星

黑龙江省拜泉县有个“生态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就看见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从一块展板到另一块展板,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讲解拜泉县生态建设成果。

他叫王树清,曾任黑龙江省拜泉县委书记、齐齐哈尔市副市长。任拜泉县委书记时,他将拜泉打造成全国平原地区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县。退休以后,他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义务护林员,成为生态博物馆义务讲解员。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拜泉县曾是“榛柴岗、艾蒿塘、不上粪、也打粮”的地方,由于过度开垦,到20世纪70年代,黑土层由1米锐减到30厘米,水土流失、沙化现象严重。

王树清1998年任拜泉县委书记,面对严酷现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实施水、气、土整治。王树清提出的“三种水库”理论,在拜泉深入人心。在他的倡导下,拜泉人修水库138座、塘坝1490处,围泉、打机井943处,构建了生态建设的第一种水库——工程水库;大规模营造人工林123万亩,编织农田防护林网,构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第二种水库——生物水库;采用松、翻、耙、旋等耕作技术,使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大大提高,构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第三种水库——土壤水库。

此后的拜泉几届县委、县政府接力赛似地组织全县人民植树造林、治坡治沟,到2020年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共营造农防林主带4388条,副带6655条,构成500×500米为主的网格10629个,366.4万亩耕地全部得到了庇护;绿化县、乡、村、屯四级定型道路2749公里,绿化村屯1358个,形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结构。

百万亩人工林资源正以其宏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回报给拜泉人民,现在,拜泉山绿了,水清了,地肥了,人富了。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相比,全县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9%,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土壤径流减少77%;风速降低38%,连续30多年未发生风剥地现象;空气湿度提高1O-l4%,蒸发量减少14.6-17.8%;空气含氧量达到22%;林网内农田农作物播种期地温提高0.7℃,生长期间地温提高0.4℃,成熟期地温提高0.9℃。

绿水青山给了拜泉县一个得天独厚的“小气候”,近年来农业生产上呈现出临县大旱拜泉小旱,临县小旱拜泉无旱的局面。粮食总产连续18年突破10亿斤大关,连续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在林木效益上,经过40年的建设,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已达646万立方米,价值60多亿元。

相继获得黑龙江省优秀县委书记、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第三届地球奖、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低碳中国碳汇林建设基地县、中国绿色食品基地示范县等多项殊荣,是中国唯一的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的优秀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是松辽地区唯一的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境内有国家级仙洞山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省级双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王树清荣获“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第三届地球奖”、“全国疆土绿化突出奉献个人奖”等荣誉称号。

树是“高压线”,谁碰谁触电。只要发现毁林现象,王树清就会立刻出面制止。铁心、铁面、铁纪律,拜泉造林见林,林茂粮丰。

拜泉有两大奇事,一是没有人偷砍树,二是全县没有一个专职护林员。拜泉人说,全县人民都是护林员,王树清是“一号护林员”。

2007年,王树清从齐齐哈尔市副市长的位置上退休。可是,王树清对树有感情,他离不开树,他要回拜泉当义务护林员、生态博物馆义务讲解员。

王树清曾经说:“愿以满头白发换来青山绿水。”如今,他的头发确实白了,拜泉的山水真的变青变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