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湖南省平江县梅仙镇创新“家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纪实
发布时间:2021-07-02 10:43:2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何志高、彭健、赵雪英 | 责任编辑:李星如何破解基层治理困局?如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2019年3月,曾要军调入梅仙镇担任党委书记,上任伊始便带着这些“课题”开始了他的镇情调查之“旅”。经过一番深入地走村串户摸排实情,他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凭借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成竹在胸的为梅仙镇7万多居民开挖了一条纳民意集民智让居民得利的“渠道”,正是因为梅仙镇在这几年搞好了“渠道”建设,才让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入到居民生活中,成为化解矛盾滋润心田的良方。
众所周知,加强村民自治,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梅仙镇党委政府创新打好“村规民约、家风建设、移风易俗”三记基层治理“组合拳”,推动乡村有效治理,形成了乡村文明新气象,实现了群众信访、矛盾纠纷、阻工事件、违法犯罪等大幅减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制定村民公约 创新村民自治
梅仙镇面积205.3平方公里,人口7.0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55户9327人,社情民情历来较为复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脱贫致富步伐加快,社会不良风气有所抬头,矛盾纠纷频繁发生,群众信访居高不下,建设环境和硬伤环境长期较差,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只有将村规立起来,将民风净化好,才能从根本上祛恶扬善、清源洁流、强基固本。”2019年4月,曾要军决定在该镇全面启动村民公约制定工作,将乡风建设导向深深扎根在土壤、植根于民心。
其实不少地方都有过专属的村规民约,大部分村规民约通常由村委会直接制定,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即予以发布和实施,群众参与度、认可度、知晓度普遍不高,最终导致村规民约成了摆设,实际效果不好。2019年起,梅仙镇紧紧抓住村民公约(村规民约)的制定、遵守和监督三个环节,抓实村规民约,推进了乡村的有效治理。
村民公约村民定。所有村以组以片或以屋场为单位,分别召开村民户主会、家庭主妇会,由村民对公约内容逐条逐项进行讨论和表决。凡没有得到大多数群众认可的条款,一律不进入公约;凡写入公约的条款,必须是绝大多数群众认可、赞同的条款,既充分发扬民主、增进共识,提高了村民定约履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凝聚群众智慧,确保了公约入脑入心、落地落细。调查中发现,该镇各村各组公约版本不同、各有特色。同是三里村,靠近峰岭菁华水果园的全和组、虎形组有“禁止盗采水果”条款,小型养殖场较多的塘坎组有“禁止随意丢弃病死家禽”规定,而其他组则无类似表述,切实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招贤村的村民公约入选湖南省优秀村规民约,并由湖南经视“湘‘约’我的村”拍成专题片播出。
村民公约村民守。在组织村民自发宣讲和讨论,引导村民了解村民公约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奖罚措施的同时,组织村民签订遵守村民公约公开承诺书,村(居)“两委”班子成员、“两代表一委员”带头签字、带头承诺、带头遵守,强化“我制定、我知晓、我承诺、我执行”的自我约束意识,使村民公约逐步成为村民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家风建设与村民公约深度融合,将“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遵规守法、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爱护环境”等内容以公约方式固定下来,确保“约”出好习惯,“约”出好家风。
村民公约村民督。各村分组分片分屋场,挑选2——3名德高望重、责任心强、善做群众工作、敢于较真碰硬的老党员、老干部和家族主事人,组成村规民约监督执行理事会。理事会依照村民公约规定,动员群众自主相互监督,第一时间发现、劝导和制止各种违约行为,对违约群众落实处罚措施并进行帮教,通过正面倡导和处罚督促相结合,有力推动了家风建设“严”起来、“顺”起来、“实”起来。
梅仙镇将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转变为权益表达的平台、凝聚共识的纽带和基层自治的阵地,让订村规、行村规、守村规成为村民自己想做、该做、能做的分内事,推动村规民约工作走实、走远、走细。
力推家风建设 创新基层治理
2019年以来,梅仙镇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同时,在全镇范围内创新开展“优良家风建设年”活动,以科学合理、实在有效的评比、奖惩和帮教机制为保障,将家风建设“虚功”“实做”,让村民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从而达到全面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基层治理。
细化量化树标尺。将“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遵规守法、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爱护环境”六大内容予以细化量化,经组级讨论、村级申报、镇级评议后,将村民家风情况分别划分为“优良、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年度评定“优良家风”家庭比例不得超过全村总户数的3%,必须符合评比参考标准,获得当地群众公认。反之,只要出现严重违法,严重盗采砂石、矿石资源,严重失信,严重缠访闹访和其它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行为的家庭,将评定为“家风不合格”家庭。连续2年被评为“家风基本合格家庭”的,也将直接认定为“家风不合格”家庭。至2020年底,该镇共评定“家风优良”家庭997户,“家风基本合格”家庭426户、“家风不合格”家庭160户,真正评出了民主、评出了“辣味”、评出了实效。
奖罚兑现树威信。针对家风不同等级,制定相应奖罚措施。对评定为“家风优良”的家庭,公开表彰,授牌嘉奖,全家免费体检一次。对评定为“家风基本合格”的家庭,进行全面帮教,帮助整改转变。对评定为“家风不合格”的家庭,全村公示“亮丑”,一年之后,三年之内,经“本人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级公示”后方可“摘帽”,如仍未“摘帽”,则将考察期延长。凡“家风不合格”家庭,其成员在相关资格审查(如政审,将在政审材料中注明:该家庭某年度被评为家风不合格家庭,且至今没有摘帽)、银行授信评估(主要是诚实守信不合格家庭)、照顾性政策支持等方面将受到一定限制和影响。由于尺度清晰,奖罚分明,全镇家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惩前毖后重帮教。惩罚警示只是手段,教育转化才是目的。对家风不合格和基本合格家庭,梅仙镇坚持镇领导带头结对子,学校对相关学生和家长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以片、组或屋场为单位,组织当地老党员、老村干部和宗族负责人、离退休教师、致富带头人等成立家风建设帮教小组,对“家风基本合格”和“家风不合格”家庭开展集中帮扶,全方位帮助他们端正态度、转变家风,尽早实现“摘帽”。去年以来,先后有378户“家风基本合格”家庭转变为“合格家庭”,绝大部分“家风不合格”家庭发生了积极变化,其中有53户摘除了“家风不合格家庭”帽子。
践行移风易俗 创新文明风尚
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2017年以来,梅仙镇组建移风易俗领导组织机构,由党委书记亲自抓,专门设立移风易俗工作办公室,从镇域范围内选出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补充进镇级文明劝导队,分片区指导各村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和攻克难点。抽调干部充实文明创建执法大队,对违规坟墓和违规操办红白喜事的情况依法进行规范整治。从村(居)委会中推选出有威望、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群众并且又有时间精力的老村干部、老党员、家族主事人,更换了一批村级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专门负责村级移风易俗工作。
该镇完善各项工作机制,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开展。完善“周报备、月总结”制度,由各村每周摸排上报本周拟操办的各类红白事宜,并安排做好事先劝导工作,每月召集村红白理事会成员进行集中办公,总结当月工作和商议部署下月工作。该镇还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实行“事前介入、事中劝导、事后反馈”的工作模式,由各村红白理事会提前介入村民酒席事宜,做好劝导工作,确保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他事不办”。建立家风建设、移风易俗微信交流群,要求各村红白理事会按规定填报操办婚丧事宜报告表,并在宴席操办当天即时在微信群中上传现场照片和情况说明。梅仙镇村村建有公益性公墓山,通过“建、拆、禁、管”四管齐下,全面规范农村殡葬管理,既保护了生态,节约了土地,又减轻了群众负担。
梅仙镇通过抓关键人群、抓关键节点,将责任压力传递到“神经末梢”。2020年该镇下发《关于明确全镇公职人员、“两代表一委员”、村级干部、党员在重点工作推进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相关要求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等文件,要求全体公职人员、支村两委、党员以及“两代表一委员”等关键人群,对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进行严格规定,并监管到位、压实责任,发挥关键人群的促进引领作用,引导广大群众支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梅仙镇还在春节、端午、中秋、劳动节、国庆节及暑期升学等关键时间节点,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巡查监督,对婚丧两事提前介入劝导;对全镇升学学生进行全面摸底登记,倡导不办升学宴、谢师宴,狠刹乔迁酒、新屋落成酒、生日宴、满月酒等不正之风,营造了良好氛围,确保关键时节内风清气正,传递移风易俗正能量。
2019年以来,通过全面开展“抓实村民公约、推进家风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平江县梅仙镇乡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该镇稳定隐患由“多”变“少”。截止到2021年初,梅仙镇范围内矿石、砂石盗采现象同比下降七成;近两年未发生一起强行阻工事件;贫困劳动力就业同比增长近两成。2020年年初至今,无1例缠访闹访现象。该镇村容村貌由“乱”变“美”。如今的梅仙镇面貌一新,乱捕滥捞、乱占乱建、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等社会“乱象”明显减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它事不办”等文明行为蔚然成风。2020年,全镇共规范简办婚丧事宜550多例,劝导不办其他事宜330多起,为群众节约开支1000万元以上。2020年该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升到了全县第三名,曾因采矿满目疮痍的山体重披绿装。该镇公益事业由“冷”变“热”。镇里建立了教育基金,近两年全镇干部群众及寓外乡友累计募集资金800余万元,去年共发放奖教助学资金63.8万元,有力助推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行走在梅仙镇,青山绿水心盎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6月16日上午,离开家乡11年一直在外打拼的湛华勇回到了魂牵梦萦的老家,感受到家乡巨变之后,这样一句古诗脱口而出。是的,梅仙镇党委政府找到了乡村治理的核心所在,利用好“村民公约、家风建设和移风易俗”这三个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下大气力改变农村精神面貌,从灵魂深处改变人。这三个抓手就是心灵源头的活水,必将更好地浇灌梅仙镇70000多人民心中的美好之花、幸福之花!(何志高、彭健、赵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