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治未病 普法担使命

发布时间:2021-08-17 10:28: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宁洱县司法局 | 责任编辑:李媛

古人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在司法工作中,普法先行就是“良医治未病”,使得公民懂法、守法、用法、护法,推动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在法治化的轨道上前行。实现全民守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然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普法助力,宁洱县司法局以人为本,创新普法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把法治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营造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切实担负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责使命。

“望”新媒。宁洱县司法局在充分利用传统普法平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利用“报、网、端、微、屏”等新兴媒体开展全方位、各领域法治宣传,丰富法治内容呈现方式,打造“普法精品”,以更优质的法治内容和更好的呈现效果吸引受众,适应新时代群众对普法的新需求。2021年,我局结合跨境犯罪拍摄的反跨境赌博警示教育片《笼》,在抖音平台观看量达1400万+,点赞10万+,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宁洱司法抖音公众号2次冲上中央政法委司法排行榜前20强。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充分挖掘宁洱司法工作成效及经验典型主动对外发声,上报信息104条,普洱日报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刊播正面报道36篇。其中,《你好,37℃司法所》被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采稿17次。新媒体的运用让群众多形式、多角度的“望”到法律。

“闻”阵地。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精神,强化基层法治文化阵地的要求中,宁洱县司法局“闻”到了法治宣传新方向,法治文化阵地为广大群众在生活、健身、休闲的同时提供了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律文化薰陶的绝佳平台,提升面向社会大众的普法效果,进一步拉近法治宣传与群众的距离。2021年,宁洱县司法局结合宁洱实际,三个“1”强化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一是打造1个县级法治主题公园(水湾公园),将法治理念、法律知识与园林艺术充分融合,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让群众可以学法休闲两相宜,在休闲健身中了解法治、感悟法治,实现法治文化精神理念的有效传播;二是建设1个村级法治文化场所(同心镇那柯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将法治文化宣传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实现景中有法,法中有景,让群众在游山玩水、闲庭信步中感受法治熏陶;三是结合平安库区建设打造法治文化村1个(普义乡普胜村)。目前,各项目正有序推进中。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基层普法阵地作用,依托法律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等“法律六进+N”活动,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开展法治思想宣传15次。

“问”订单。“订单式普法”是对法律的“按需分配”,能够增强普法的针对性,提升普法的效率和质量,优化普法的效果。哪里有普法需求,我们就到哪里普法,受众需要什么法律知识,我们就准备什么、宣传什么。宁洱县司法局根据企业、学校、社区等普法需求进行前期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和社会需求,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制定“订单式”普法清单,确定普法宣传的主题和形式。根据“普法订单”综合利用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制作普法展板、新闻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把法律知识送到普法对象面前,满足社会和群众普法需求。“订单式普法”把法普到群众的心坎上,实现普法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减少或避免错位普法、低效普法、形式普法等问题,真正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普法”的理念,  

“切”节点。宁洱县司法局推行“节点普法”,积极参与各行政执法部门的主题宣传活动,多维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为做好重要节点普法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学法律、家家促平安的浓厚社会氛围,宁洱县司法局以《民法典》实施、“3·8”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为“切入点”,结合工作实际和当前疫情情况,组织开展专题普法活动,引导群众充分了解《宪法》《民法典》《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向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

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的氛围基本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加快形成,普法的投入,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了社会和谐稳定方面风险的发生,为宁洱奋起追赶超越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宁洱司法将为守护一方平安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