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华阁镇:生态修复成了农民致富的“助推器”

发布时间:2021-08-25 10:30: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何云松、曾伟明 | 责任编辑:李星

  自从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南县华阁镇的农民日子过得踏实,大多数农民比较看重未来发展,“轮作轮养”和“生态修复”等等。

 2014年,该镇兴起了稻田养殖“小龙虾”,采取的是“小龙虾+水稻”养殖模式。“春夏”养虾,“夏秋”种谷,“冬季”蓄水,这种运转方式因禾本植物较好的培育和保护了水中生态资源,也有利于小龙虾来年健康成长,农民收入稳健。以前大部分农民采用的是传统“四季蓄水”养殖方式,这种单纯的“小龙虾”养殖方法,因水中生态资源得不到供给补充,只要两年,“小龙虾”会将水中的生态资源耗尽、破坏。在无生态资源供给的环境中成长,“小龙虾”因缺“营养”,会出现老苗、不蜕壳、长不大、有产量、无好价钱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农民年年养殖“小龙虾”,年年赚不到钱、甚至亏损,根本原因就是只注重饲料投放,缺乏生态培育供给。

    近几年来,该镇特种养殖大户陈姚率先调整养殖品种,实施水田“轮养”,年年收获颇多。如,2020年在70亩虾田里“轮养”“大闸蟹”,年产值超过80万元。通过一年的摸索,他发现“大闸蟹”对水中生态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如果再持续发展,水中生态资源会遭到彻底破坏。为了修复水中生态资源,2021年,他放弃了有高额利润回报的“大闸蟹”养殖,换养产值低一半的“小龙虾”。不理解的农民说他“捡了芝麻掉了西瓜”,熟悉他的农民知道他是“放长线钓大鱼”。事实证明,因水中生态资源受到很好的保护,他今年养殖的“小龙虾”每只都个头丰满,卖出的价格高于普通虾的3至5倍,今年又稳稳当当赚了几十万元。陈姚说,现在田塘开始了“休身养性”,以肥水、活水、调水的方式培育水中生态资源,为2022年轮养“大闸蟹”培育良好的生存环境。

   洞庭湖区赫赫有名的种养业大户周益辉,今年把有“银窝”之称的50亩“湘莲套养”改种“水稻套养”,每年的总产值由二十多万元降到十多万元。他介绍道,长期采用“再生”传统模式生产,水下生态资源会被掠夺,“银窝”也会消失。为了减少使用化肥和激素饲料给生态资源带来的破坏影响,唯有采取“轮作轮养”的方式办法,才能充分保障动植物的生长环境。

现在,洞庭湖区“小龙虾”养殖销售已进入尾声,养殖塘开始处于半休业或全休业状态,而该镇大部分养殖塘却正在以“轮作轮养”的创新方式来“修复生态”,为来年获取更高产值收益打下坚实基础。(图文:何云松、曾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