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常宁:扎根烟田耕耘青春志 科技创新书写为民曲

发布时间:2021-09-08 13:37: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常彦文 | 责任编辑:李媛

在衡阳常宁广袤的烟田里,有这样一群默默耕耘的烟叶科技工作者,他们扎根基层、潜心于烟叶生产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他们干着最普通平凡的岗位,也许默默无闻,但一直孜孜不倦。他们用在基层至少8个寒暑的沉淀,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30余项;他们用平均34岁的年龄,获得行业各项表彰8项,取得地厅级科技进步成果23项。他们就是常宁烟草科技创新团队。

创新的动力来自为民服务的初心

如何稳定烟农队伍、稳定核心烟区,帮助农户减工降本、提高收益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烟叶技术员何永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观察到烟农把移栽后带有弱苗的苗盘丢在水池中,几天之后苗盘中的弱苗居然长得很健壮,他突然灵感迸发:当前我们使用的是200孔的育苗盘,烟苗之间间距较小,相互之间竞争光温气热等资源,必然会有一些烟苗生长相对瘦弱,如果移栽之时先把苗盘中的壮苗拔走,留剩下的弱苗在苗池中加以肥水管理,这些弱苗又可以变成壮苗,那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烟苗利用率,降低烟农使用烟苗的成本。

说干就干,常宁烟草科技创新团队在4个乡镇开始了同步研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设想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拔苗移栽可以有效降低用苗数量,以前的“运盘移栽”每亩田需要用苗量为8盘,现在通过“拔苗移栽”技术将用苗量降为7盘,烟苗价格为12元/盘,每亩田可节约用苗成本12元,按户均种植面积40亩计算,户均节约用苗成本480元。通过这项技术还能帮助烟农节约烟苗的运输成本,采用拔苗移栽,不需要运输苗盘,用简易交通工具如摩托车、小板车都可以运输,难度小、成本低。自2017年开始,该项技术就在常宁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推广应用到衡阳所有烟区。以此项技术为核心完成的QC课题《降低烤烟移栽亩均用苗成本费用》获得湖南烟草商业系统QC成果一等奖,技术员何永秋凭借此项技术获评全国烟草行业精益改善年度达人。

拔苗移栽技术是一项很简单但却很实用的技术。它能广泛的推广应用关键在于可以切实帮助烟农减工降本、提高效率。何永秋说:“其实创新并没有那么难,有时候就是一些很小的技术革新,关键在于有没有时刻站在烟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没有想烟农之所想,急烟农之所急。”

常宁烟草副经理张少搏说道:“作为烟叶科技人员,必须时刻把为烟农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信念放在心里、扛在肩上,只有以烟农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出的创新成果才能被烟农接受、才能被广泛推广应用。”

创新的思路来自打破常规的探索

烟草农业要想长足发展必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现代烟草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烟叶生产的机械化。为了提高烟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降低用工成本,常宁烟草的科技团队自2015年开始了烟叶生产机械化的专项课题研究。

“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注意到无人机在农业生产领域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和摸索,数据表明通过无人机植保飞防可以极大的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常宁烟草技术负责人刘治平这样介绍当时的情形,“如果能够将这项技术运用到烟草上去,那将极大的降低烟叶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常宁烟草立即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在2017年,团队成员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无人机专业化飞防与精准施药试验,然而利用无人机进行烟草的植保飞防,这在行业内都属于一项创新的技术,最佳飞行高度是多少?飞行的速度是多少?配药的最佳浓度是多少?有哪些注意事项?烟草飞防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这些工作都需要去摸索,经过反复尝试与试验,团队终于摸索到了一套自己的办法。最终在无人机选购、飞防队伍组建、无人机服务流程、无人机飞防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无人机飞防应急预案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原创性的办法。仅仅一年的时间,从2018年开始就在烟草上全面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在水稻、茶树等作物上也逐步推广应用。

通过该项技术使烟农每亩田节约植保成本87元,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植保效率和效果,极大的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性。常宁烟草在无人机专业化飞防植保方面取得的成功不仅极大的推动了周边县市在该项目上的进展,也引起了中国烟叶公司的重视,自2018年开始,受中国烟叶公司邀请,团队成员被邀连续两年在全国烟草行业重点技术培训班上做技术交流培训,2019年完成的《无人机专业化飞防与精准施药》一文收入到中国烟叶实用技术指南一书中。

“要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在于敢于打破自我的舒适区,敢于跳出常规的思路去看问题,把不惧失败、勇于探索视为推进事业发展的法宝。”刘治平对此深有感触。

创新的成果来自持之以恒的耕耘

每年到了四月中旬,位于衡阳常宁市三角塘镇双湾村的蚜茧蜂扩繁基地就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基地自2016年建立以来每年为全市五个产烟县及株洲市供应烟田及大农业放蜂所需僵蚜苗,年供应能力16万余亩。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提倡的绿色环保理念,降低农药造成的环境破坏,烟草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针对烟区易发主要病虫害,推行天敌昆虫防治烟草虫害、生物菌剂替代化学药剂防治病害。其中以蚜茧蜂防治蚜虫就是率先开展的一项研究与推广工作。该项工作最先起步于云南,但是如何将其本地化,培养出自己的蚜茧蜂就显得尤为关键。常宁烟草范才银高级农艺师成为了这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范才银说道:“最开始做的时候,团队成员面临很大的压力,一方面大家都缺乏经验,虽然在云南成功了,但是我们都没有接触过相关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这项工作不仅涉及到常宁烟草,还关系到整个衡阳以及株洲烟草,可谓责任重大。”

就这样,范才银带领团队深入云南取经学习,然后根据本地实际开始了研究摸索。蚜茧蜂扩繁工作包括一二三级扩繁,可谓环环相扣,持续时间较长,每年从十月份就要开始,次年四月才能结束,整整半年的时间,每个环节都需要小心谨慎,不能出一点问题。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团队成员轮流守在扩繁大棚,节假日都没有休息过。从育苗、接蚜、接蜂到扩繁再到田间效果调查,一点一滴的去学习、摸索和验证,遇到困难大家集思广益一起去解决,从事这项工作的技术员都是兼职参与,除了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还要牺牲大量休息时间,技术员曾惠宇是一名女同志,女儿在衡阳读书,周末回常宁,可是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只能在周末时委托亲戚代为照顾女儿。

从2016年至今,近6年时间,团队成员相继开展了不同接蚜量、不同接蜂量、不同寄主作物等对扩繁效果的影响研究,繁育出的蚜茧蜂质量越来越好,对蚜虫的防治效果不断提升。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这项技术推广应用到了其他农业生产上,覆盖衡阳、株洲两市范围内的油茶、果树、油菜等大农业作物近10万亩。

范才银介绍道:“烟田有蚜虫了,赶紧买些农药来杀一杀,这是以前烟农种烟的普遍想法。现在的烟农看到田间有蚜虫了,首先想到的是赶紧联系烟叶技术员放飞蚜茧蜂来防治,既保护环境,又经济适用。”

这就是他们,以烟田为伴、以创新为乐,以服务烟农为己任,热爱基层、情系烟农,吃苦耐劳、不骄不躁,他们把研究成果写在烟田里、印在烤房中,他们在基层第一线挥洒青春与汗水,只为看到烟农丰收后喜悦的笑脸!(常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