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1-09-13 14:54: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冠承、陈麒先 | 责任编辑:李星7月初至8月中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走向振兴实践队走访调研黄岛区23个街道,1个自然保护区,40余处乡镇大集,记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到琅玡台酒厂,从泊里古镇到海青大集,实践队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主动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探寻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
图为走向振兴实践队在山间的合影 张冠承 摄
“通古至今,学史明智”。为帮助大家深度了解非遗文化,感受非遗文化历史与发展,走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成了必经之路。8月2日,队员在体验中心讲解员肖丽的带领下对非遗文化进行参观学习。体验中心的展览馆充分体现出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茂腔、皮影、印刷术、造纸术、剪纸、风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期待如同血液般流淌在每位队员的筋管和血脉之中。队员在肖丽的讲解下了解到纸张的多种制作方法以及活字印刷的历史和相关知识,感受到了多彩古老的山东文化,独特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袁致远意犹未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争取不让每一项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在我们的手上消失,成为现在,甚至以后无法弥补的遗憾。”
图为走向振兴实践队寻找黄岛传统纺织文化 梁亚茹 摄
而立足实际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熠熠生辉的途径之一。为了解黄岛区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情况,探索手工艺品产业由传统手工业向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方向,7月底,走向振兴实践队在黄岛周边地区展开了面向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调研活动。
手工艺品是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传统手工艺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实践队实地调研过程中,队员设计了“手艺人未来想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以探究黄岛区非遗文化传承现状,探寻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据调研,黄岛区目前普遍存在手工艺品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对手工艺品制作缺乏兴趣,手工艺品面临失传等众多风险。
图为走向振兴实践队与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交流 张冠承 摄
走向振兴实践队追随非遗传承的步伐,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了解自己生活周圈的历史文化,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队员所调研的黄岛地区23个村镇,每一片土地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藏马山—一匹白马的故事,琅琊镇—一代帝王的传说,海青镇——一杯茶的幽香,泊里大集—一场千年的传统集市之旅……每到一个地方,实践队员都不得不为它们千年的文化沉淀而震撼。“这次实践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对集市的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对乡镇老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烈日炎炎,但是人们的热情、温和也让我在这夏日感受到了一抹沁入心脾的清凉。”队员梁亚茹感叹道。在这个继往开来的崭新时代,发掘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潜力,不仅有助于见证非遗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更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如一杯陈酿,历久而弥香。
队长王瑞崟谈道:“在调研当中有辛苦,但是也有快乐。在一起努力,在一起拼搏,在一起饿了便在路边上啃面包的回忆,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传统文化的魅力,值得爱它的人,用自己的一生去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它是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得以保留的财富,而我们也应当靠我们的努力让这份财富得以传承与发展。(图文:张冠承、陈麒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