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高新区: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蓄势聚能

发布时间:2021-09-24 09:40: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慧 | 责任编辑:李星

今年以来,临沂高新区立足“放管服”改革任务落实,精准把握项目审批服务需求,以政务服务更精细为目标,精心打造“惠企便民”政务品牌,精雕细琢政务营商环境,以行政效能合力充分激发改革创造力,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社会创造力,“深耕厚植”营商环境洼地的“绿水青山”,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

一、立足精细化服务,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方面,围绕百姓经商创业的痛点和堵点,以“群众思维”深化商事登记领域审批改革,围绕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让政务服务更精细”的目标任务,不断引入“一链办理”、“一业一证”、“证照分离”、“跨域通办”等多项市场主体准入改革,深入扩大“一网通办”的优势,不断巩固“一窗受理”的成果,提升“一次办好”的质量,目前,围绕着企业群众“点菜”需求,在“一件事”主题套餐“菜单”上线578个“菜品”,同时,梳理公布企业6个阶段100项全生命周期事项清单,打造企业事项联办、联变、联销“一链办理”主题服务,建立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不断完善网上办理流程,电子证照推广应用等基础性工作,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破解政务服务碎片化、部门间信息壁垒等问题,通过网上流程配置,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100%。同时,围绕异地办事难的需求,打通“跨域通办”的高新路径,先后与6省68地建立通办协作机制,逐步构建“内联外扩”新格局,推动13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29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办”,形成跨域合作“虹吸效应”,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因异地办事需求与高新区主动对接联系,目前全区已办理跨域通办业务740余件,较好服务了疫情期间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需求。

二、对接精准高效需求,锐意“工改”释放改革新动力。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理念,围绕“减、放、并、转、调”等5个方面,在投资建设“入口端”发力,发挥部门合力,串联服务链条,实现重点项目从签约、到拿地、再到开工全程无缝衔接的“园丁式”服务,建立起与项目方、主管部门的直通快办机制。深化“拿地即开工”“绿色通道”“区域评估”,运行“土地推进专班”和“拿地即开工”服务机制,全面推广“容缺受理+信用承诺审批”,完成临沂市首例“带设计方案+标准地”项目“交地即发证”,19个项目新开工建设,69个新项目签约落地;开展地质灾害、水土保持等9项专业评估,变“单个项目评”为“区域整体评”,变“企业逐项买服务”为“政府一次性送服务”,区域评估面积达200平方米。推广“多评合一”“联合验收”,聚焦项目建设前后两端,对建设项目前期评估评审事项,推行联合评审、“多评合一”;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事项,实行“联合验收、限时办结”,推动审批服务提速,丰之坊、南湖尚城等多个项目实现竣工联合验收“建成即使用”。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审批。搭建工程建设项目“直通快办”审批服务平台,构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息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统一架构,形成业务协同、全程覆盖,数据共享、政企联动,建立建设项目档案库,推行全程电子化申报核准,减少重复申报。

三、精心打造政务品牌,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对标国内领先、全省一流,不断推出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放管服”改革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实现“服务零距离,办事一站通”,让办事企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做实“就近办”,赋权增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在全省开发区率先探索“区镇同权”改革,升级打造2个镇街行政审批服务中心,242项民生事项赋权或前移镇街,形成“一区两中心”15分钟便民服务圈,区级审批服务业务基本实现镇街可办。推行政务服务进市场、进银行、进园区等“政银”、“政企”合作,办理业务531笔。推进“自助办”,引入个体智能审批一体机,实现材料“零提供”、服务“零见面”的全程电子化自助服务,全省首创“办事无柜台”开放式审批服务,打造标准化、专业化“一专多能”“专员”团队,通过流动“并肩”审批服务模式,实现厅内“流动式、互动式”座谈审批服务,平均提速72.8%。创新“上门办”,成立“上门服务我先行,政企携手促发展”上门服务队,推动手续审批、惠企政策下沉一线,在立项用地、工程规划、施工许可、联合验收的全过程中,先后开展上门送服务、送政策200余次,解决问题100余条。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临沂高新区将继续当好营商环境建设“先行军”,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更大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打造临沂发展重要增长极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