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天星镇:“小小竹产业”赋能“绿美乡村”

发布时间:2021-09-27 09:41: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范雪锋 | 责任编辑:李媛

大关县天星镇紧扣县委“绿色产业发展基地”这一定位,聚焦“一县一业”筇竹产业,系统布局、整合资源、产业重塑,走出一条竹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全新路径。

重统筹“攥指成拳”。坚持全面统筹,最大限度整合资源,优化分格管理,以组织力促进竹产业振兴。织网格布局。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思路优化产业体系,结合资源优势,完善地域链条,着力打造“双十万亩”竹产业示范区:以双河、幸福、鱼孔为核心,打造南部10万亩竹产业示范区;以沿河、中心、绿南为核心,打造北部10万亩竹产业示范区。重点将涉及示范区建设的6个村,根据竹产业分布和人口构成等情况科学划分159个基础网格,设置159名网格员,网格党支部31个,打造以党组织为骨架,党员干部群众为核心的竹产业发展单元。优网格聚力。推动人往网格走、资源往网格聚集,确保领导包村全覆盖,干部包户总动员。15名党政班子成员和村(社区)挂钩联系领导、19名驻村第一书记、92名干部职工、158名村(社区)“两委”干部下沉网格服务竹产业发展。用网格明责。加强对竹产业基地精细化管理,打造村(社区)挂钩领导、村支书竹产业示范样板,将竹产业种植、抚育、管护等环节下放到网格,人人认领责任田,形成了“书记带动、班子齐动、党群互动”的竹产业发展格局,示范给群众看,带领好群众干。

强保障“换位点穴”。坚持农民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保障什么的原则,卸下群众思想包袱,引导他们主动学技能、自主发展竹产业。“强基铺路”实。要想富,先修路。天星镇积极争取产业路、防火通道、高标准农田、田间道等项目覆盖竹基地,全面夯实竹产业发展基础,着力解决竹产业发展“后顾之忧”。现已建成产业路54.2公里,规划项目40个,两条村级产业路将于下半年动工建设。“菜单教学”准。改变简单粗放的培训方式,做到竹农“点菜”,老师“下厨”。有针对性组织200余名干部、竹农参加竹产业种植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地块整治、育苗、种植、抚育、竹笋采摘、护笋养竹等关键环节的实操演练,面对面解疑释惑,手把手教会操作,全面提升竹农种管水平。

拓渠道“多路合围”。靠山吃山,盘活绿水青山,多途径实现天星竹产业直道冲刺、换道领跑。沿线布点精。坚持应种尽种、集中连片、全域种竹,做好竹产业前端种植规划。516名村组干部带头种竹,消除群众顾虑,转变以往群众种玉米洋芋是主业的观念,变竹产业“副业”为“主业”,规划今冬明春规划今冬明春补植2000亩、抚育33000亩、新植30000亩以上。串点成线长。在中端种植环节提升标准化水平,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探索走集体化、合作化路子。盘清19个村(社区)竹子种类和面积,把分散零碎、种植效益低及撂荒地以点连线集中起来重点管护,扩大竹产业规模,坚持增绿与增收有机结合,助推绿色兴农,实现绿富双赢。目前,鱼孔村村集体经济流转竹林6000余亩;天星共有竹林10万余亩。连线成面强。在后端培育和拓宽区域效应上,通过外引内培,做强竹产业主体。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带动作用,建成竹笋加工厂,实现镇内种植、采销一体化,提高竹农抱团发展能力,结合自种自养,做到利益联结、政策联动,把竹农紧密联结在产业发展链条上,努力使“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范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