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年程:精益求精 创新不止 做新时代重汽人

发布时间:2021-10-08 11:36: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夏忆 | 责任编辑:李星

2020年9月16日,新黄河重卡在济南正式发布,此时距离重汽首台重型汽车黄河JN150诞生已过60年。新黄河以颠覆性风阻造型,量产车型国际最低风阻系数,高效动力和智能化配置著称,其标志着中国重汽从单纯技术引进向自主正向开发的战略转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重汽开始迈入技术全球引领、掌控高端商用车核心竞争力的开始。

风雨六十载,作为重卡行业领军者之一的中国重汽,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形成自主开发能力,迸发出打造全系列商用车迈向世界一流的磅礴动力,实现了民族重型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在这背后,凝聚的是一代代重汽人的心血和青春。

如果说,老黄河凝聚的是老重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那么如今,新黄河的出现则代表着新一代重汽人创新不止,精益求精的精神。

中国重汽汽车研究总院仿真研究部部长郭年程,作为新黄河的一名参与者,其身上生动地体现着新一代重汽人的风采。

2013年,作为博士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吉林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被中国重汽集团引进,此后至今,郭年程一直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其带领团队一心扎进了仿真研究中,不断创新,精益求精。

郭年程所在的仿真研究部是中国重汽每一代新车研发过程中最前沿最前端的一个虚拟实验场,通过虚拟的数字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对每一代全新重卡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估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修改完再做分析,分析完再修改,如此反复迭代,保证车辆的每一项关键性能都能在设计阶段就可以满足性能指标要求,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整车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快速的迭代,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开发周期,节省开发费用。

郭年程举了一个例子,“在过去,车辆要满足乘员保护的要求,需要进行一次次的实车碰撞实验,获取实验信息,反复对车辆进行结构改进,实验成本高不说,需要操作的时间也很长,且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现在通过仿真分析优化,只需要样车阶段进行一次实车碰撞验收实验,就可以达到要求了。”

几年前,新黄河立项开发,郭年程也与团队一起在概念设计阶段参与其中。在过去,重型商用车,油耗大是一个绕不过的难点,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风阻系数大,车辆行驶过程中阻力大。

为最大程度降低风阻,郭年程率领团队对新黄河车进行了全方位的风阻优化,大到整个驾驶室的造型,小到一个后视镜,精益求精,力求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仅一个后视镜的造型线条,郭年程带领团队就花了几周的时间,做了20多轮的优化改进,“一遍一遍的来回修改,不断优化,一点一点的优化,直到极限。还有其他很多地方也是如此。”

郭年程说,正是如此持续的精益求精,最终新黄河和老黄河相比有了“完全颠覆性的子弹头”的外形设计,风阻系数(Cd)达到0.4以下,比行业主流产品低30%以上,遥遥领先国内外其他在售重型商用车车型。

郭年程说:“我们达到的风阻系数达到了世界最领先的水平,如果按照干线物流运输平均车速85km/h、年行驶里程30万公里、油耗降低10%计算,每车全年可以为客户节省费用5-6万元。”

但同时,风阻系数的降低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由于采用溜背型的造型,驾驶室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如何在降低风阻的同时保证驾驶员的舒适度又成了一个新的挑战。面对挑战,郭年程迎难而上,又带领团队开始了新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去验证,不断地去修改参数,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

2017年到2018年,重汽提供了一个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郭年程主动申请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在“人-座椅-车”耦合系统动力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适合整车开发需求的平顺性仿真评价方法。这些从国外吸收的最新研究成果也都融入到了新黄河的开发设计中。

2020年9月,全新一代“黄河”重卡在市场正式亮相,成为世界上风阻系数最低的量产型商用车,其主打高端干线物流牵引车市场,无论在外观、内饰,还是动力总成、智能化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突破。

郭年程说:“作为一名参与者,新黄河的面世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说明我们国产车的技术也可以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据了解,新黄河面世以来受到了市场的极大欢迎,重汽将根据市场的反馈,继续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最极致的性能,最优的客户体验。

尽管风阻系数已经达到行业内最好,但是郭年程仍不满足,他仍有许多期盼,“我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完善我们的研发流程体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研发能力,从一个点领先到多点开花,把重汽整车性能总体水平做到世界一流。”

新时代的背景下,正是有郭年程这样的新一代中国重汽人,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和顽强拼搏,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让中国重汽这个民族品牌越擦越亮。(文图供稿: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