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台商投资区: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城
发布时间:2021-10-11 13:18:5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福升 伍新永 | 责任编辑:张青漳州台商投资区于2012年1月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实行以区带镇管理模式,区域总面积约163平方公里。漳州台商投资区作为厦漳同城化桥头堡和漳州市重点发展的四大经济增长极之一,于2014年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漳州市中心城市副中心,下辖的角美镇被授予“中国乡镇之星”。近年来,漳州台商投资区致力于打造成厦漳同城化“桥头堡”、漳州发展“排头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产城一体,山水宜居”的现代化漳州新城区,一座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区位优越 交通便捷
漳州台商投资区地处漳州、厦门城市节点之间,东接厦门,西接漳州市区,南临九龙江出海口,北靠天成山,是闽南金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高速、高铁等设施配套完善,到厦门北站15分钟,到厦门机场、漳州市区30分钟路程,到厦门港15分钟路程。
区域依山傍水临海,河网水系密布,九龙江江水穿城而过,生态环境优越。几乎所有闽南三角洲的交通优势都汇聚于此,国道与高速公路交织错落,铁路和跨海大桥横贯全区,翁角路、角美大道等16条主要市政道路网全面覆盖,一个“五横七纵”大交通格局便捷畅通。
此外,台商区正加快建设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建成后,可实现与厦门同城。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缓解辖区交通压力,提高城市景观,又为厦漳两地同城化进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条快捷通道。
人文积淀深厚 资源丰富
漳州台商投资区古迹遍地,至今保留着世界最大的石梁桥“宋代江东桥”、清代历史名庄“林氏义庄”、中国较早、规模庞大、影响较深的民间邮局“天一总局”以及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建筑东美“曾氏番仔楼”等5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白礁王氏家庙、东山新大厝等6个省级文保单位。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绵延至今,是千年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韵缱绻,拥有数量众多、纵横交错的古街、古厝、古桥、家庙、牌坊。其中,杨厝“黑红”叔侄楼、东美曾氏番仔楼,见证了“角美人”下南洋、闯世界的悲欢离合;壶屿桥上,“龙溪·同安交界碑”历经风雨;同安街上,“一条扁担横三县”典故流传,记录的是角美的历史变迁,细述的是角美社会发展的流金岁月。此外,还有极高考古价值的铺透、龙江、吴宅、丁厝山等文化遗址及位于金山村母鸡石山的五代至南宋时期的窑址。博大丰厚的文物资源和不仅是台商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生态环境 宜居宜业
漳州台商投资区依山临海,水系密布,九龙江水穿城而过,沿江15公里的生态滩涂,是未来原生态的临江郊野公园;中心城区拥有400亩的“花田美事”和湿地公园,四季长青、花开不谢;4000亩的龙佳城市温泉森林公园及5平方公里的文圃山旅游休闲公园,将成为漳州台商投资区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生动注脚。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始终把“宜居宜业”作为城市建设的价值追求,突出“水城”“绿城”“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确定“一城两区三园,一心一轴一带”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注重产城融合、注重生态宜居,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多规合一”,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聚焦产、城、人等核心要素,突出前瞻性、整体性、协调性,不断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朝着建设高颜值、高素质的新城的目标迈进。
如今,漳州台商投资区城市格局已然发生全新蜕变,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城初现雏形。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也吸引了大量的厦门及周边地区群众来置业定居。(图片及供稿:陈福升 伍新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