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翟镇:打造“光伏小镇”实现转型崛起
发布时间:2021-10-11 15:04: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夏忆 | 责任编辑:李星走进新泰市翟镇,看到的是美丽的社区、整洁的街面,连片的光伏发电设备,以及种满了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大棚,一幅美丽新农村的画卷映入眼帘。据了解,翟镇积极打造“光伏小镇”,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光伏大棚项目,将生态农业、绿色发电结合,一年发电4亿多度、建有7200余栋设施农业大棚,在获取高效农业、绿色发电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
翟镇曾是工矿重镇,辖区内有翟镇煤矿、泰丰集团、阳光集团等三大矿业集团,经济因煤而兴的同时,也因煤而困。近年来,在翟镇大面积的土地上,随着煤炭持续开采,出现土地沉陷、地下水短缺、农村房屋斑裂等“后遗症”。地表形成的采煤塌陷区,坑洼不平,虽然经过较大规模治理,部分土地恢复了耕种能力,但收益不是很高,工业项目也难以落地,群众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如何破解采煤沉陷区安居、乐业、发展难题?翟镇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遇,坚持规划先行,经济与生态共进,实施村庄搬迁、土地复垦、光伏农业三大工程,趟出了一条“人口、产业、环境相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新路子。
“农光互补”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项目
近年来,新泰市策划实施了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基地项目,并成功入围国家能源局第二批光伏“领跑者”计划,成为全国首个以农光互补模式建设的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项目。
翟镇作为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基地项目的“主战场”和“重头戏”。采取在设施农业大棚安装光伏板“农光互补”模式,利用棚顶或棚间距建设光伏电站,实施太阳能发电,实现农业种植与光伏电站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实现采煤沉陷区治理效益的综合提升。
2017年翟镇实施了一期300兆瓦的农光互补项目,分别由华能、中电国际和北控3家企业投资建设,总投资30亿元,占地1.6万亩,2017年9月实现了并网发电,加快了光伏小镇建设的步伐。2021年5月,占地4900亩、总装机容量为100MW的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试点项目并网发电,平均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1.13亿 kW·h,每年可节约标煤 3.48万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项目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
项目启动实施以来,翟镇着力打造了光伏领跑技术基地样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经济转型升级样板、群众致富增收样板“四个样板”。形成了农光互馈互补、生态环境治理、产业融合发展等多赢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新模式。
光扶农、光促农、光富农
“光”“农”共生互补,是光伏示范基地的一大特色。光伏发电只是产业转型收益的一个方面,通过农光互补项目在原有沉陷地上建立起的蔬菜大棚等现代化第一产业以及农光互补项目所衍生的二三产业也是翟镇——这个“光伏小镇”发展的主要收益。
翟镇坚持在发展模式上“农光互补”、在建设思路上“先农后光”,指导各企业加快建设设施先进、配套完善的高标准农业大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林果、食用菌、中草药等特色种植基地,做到“光扶农、光促农、光富农”。依托光伏基地建设,规划实施绿色农产品供给基地项目,进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年产优质农产品10万吨,带动周边29个村1.4万户4.2万村民共同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1.7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
昔日沉陷废弃地成功嬗变,形成集光伏发电、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科研教培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为新“六产”与新能源交相辉映的转型发展新载体。
农光互补、农字优先的指导思想,使农民成为项目建设最直接、最得利的受益群体。因光伏占地,农民每年可直接获得亩均1000元左右的土地租赁收益,而且根据合同约定,流转价格5年一签,从根本上确保了农民土地收益稳赚不赔。除了土地租赁受益之外,就近打工收益也很多,光伏设施建设、蔬菜大棚运营等,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翟镇兴隆村村干部王瑞伟承包了114个大棚,大棚内种植猕猴桃、菊花茶等,他向笔者介绍,“明年猕猴桃就能产生效益了,一般中秋节就能上市,价格有保障,每个棚能生产5000来斤,每斤批发5元左右,一个棚一年就有2万多块钱的收入,日子是一天比一天有盼头了。”
很多以前在家“看孙子、熬日子”的空巢老人,也一跃成为“领租金、挣薪金”的产业工人。53岁的小湖村村民张文香向笔者介绍到:“几个亿的项目说落就落在我们村了,说到底还是党的政策好,国家发展得快啊!搬来后也闲不住了,开始打起承包光伏农业大棚的主意,每个棚至少可以收入两三万元,干起活来也带劲。”
“一颗小红果、酸甜好滋味,健康新生活、相约草莓节”。据了解,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活冬日大棚经济,助推群众发展致富。翟镇在2021年元旦举办了农光互补现代农业产业园首届草莓采摘节,促进草莓种植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游客可以尽情体验草莓采摘的乐趣,参观乡村振兴的成果,品味新时代新生活的美好。
大棚里种出了支柱产业,村民们踏上了致富之路,据中电三标草莓采摘园技术员于跃海介绍,“草莓的话,亩产量能达到5000斤,平均市价的话春节前后能卖到30多元每斤,综合起来能接近18元一斤,然后,一个棚的话,5000斤就是9万块钱,去除人工成本等,一个棚能挣5万块钱。”
三产融合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在光伏小镇,从田间到餐桌,农产品的附加值到底该如何提升?翟镇积极引进山东金面杖食品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实施“高效农业+深加工+电商”模式,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近日,笔者来到翟镇1000亩藜麦菜种植基地发现,光伏大棚内,梯次成熟的藜麦菜被采摘、装车,送到了不足1公里的山东金面杖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
山东金面杖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曹莉介绍到:“我们的产品非常丰富,有藜麦采的系列产品,也有荞麦的产品,都是被网红产品,像藜麦菜卷饼和荞麦卷饼现在在几个大平台上销量都达到了第一”。
据了解,山东金面杖食品有限公司充分运用电子商务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所经营的食品从原来的单一的产品销售、生产,到现在的从农业种植、产品研发,一直到线上销售,实现了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
企业的发展也为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门路。家在翟镇柳家庄村的柳于红就在公司上班,从事食品包装工作,每月三四千元的工资,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她非常高兴,“在家门口上班就是好,不耽误家里的事,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
如今,在企业里像柳于红这样上班的有200多人,企业也在解决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走出一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酒上树梢,漫步在金岭湖社区,绿树花草掩映着平坦整洁的小巷,孩童们在健身路径中嬉戏玩耍,妇女们推磨压碾掐“辫子”,棋友们排兵布阵杀几盘,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一条条整洁的街道、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文化广场也不时传来欢快的歌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文明和谐的家园如春风化雨,润泽着每位居民的心田。社区居民一提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无不荡漾着幸福笑容。社区居民穆克慧说:“我每天都来这儿锻炼,玩玩单杠,跳跳舞,舒展舒展筋骨,这一天都感到轻松愉快。”
近年来,翟镇持续实施城乡品质提升行动,按照“产业进园区、村民进社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思路,把光伏基地建设与压煤村庄搬迁、小城镇建设通盘考虑、一体推进,引导村民向镇区、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新城镇。先后规划建设了金岭湖社区、龙泉社区两大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民持续增收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村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光伏基地中电国际片区所在的大港村和小湖村整体搬迁进设施齐全配套的金岭湖社区后,家庭汽车保有量达到400多台,过上了比城里人还要好的生活。翟镇目前已整体搬迁光伏项目区内村庄7个,1.4万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真正实现了产业更强、村镇更美、群众更富、乡风更好。
“我们这儿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城乡书房,大伙精神面貌都特别好。”说起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现在生活的改变,翟镇金岭湖社区小湖村村民李庆英喜笑颜开。
翟镇77岁的肖光美和他的剧团经常下乡为村民敲锣打鼓唱大戏。作为一名非常热爱文艺的老文化工作者,他告诉笔者:“通过开展活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向群众灌输精神食粮,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文化工作作出贡献。”
每天晚上,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数十名广场舞爱好者身穿统一服装,个个劲头十足,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激情起舞,充分展现出新时代新农村新面貌。老年文化艺术团团员李佑英说:“生活条件好了,到一块跳一跳唱一唱,嘻嘻哈哈,心情很愉悦,愁事也没了,身体更棒了。”
2020年秋,翟镇金岭湖城乡书房投入运营,安静宽敞的空间,错落有致的万册图书,安逸、悠闲、自在……暖黄色的灯光将这里笼罩得极具文化韵味。经常来看书的市民董一童说:“有了这个城乡书房,学习方便多了,这里有书、有桌子,还有水,家长把孩子放在这里也比较放心,自己也觉得很充实。”
翟镇党委书记刘渊东介绍:“翟镇按照“1244”的工作思路,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理两个保障,突出项目建设、美丽乡村、光伏农业、社区建设四大重点,力争实现经济实力、居住环境、社会文明度、群众满意度四个提升,真正打造富美文明和谐翟镇”。
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以社区建设保“安居”,以产业聚合促“乐业”,以产城融合求“兴镇”。如今的翟镇沐浴着新发展理念的光辉,铺开了一幅产业发展节节攀升、乡村文明之风吹遍田野、农民生活充满奔头的“民富村美”新图景!(图文供稿: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