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心润“童”心 温暖“伴”成长 ——南通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融合党建见实效

发布时间:2021-10-27 14:10: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朱文香、刘吟菊 | 责任编辑:李媛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关心保护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困境儿童是特殊的儿童群体,更需要关爱保护。近年来,南通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南通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立足工作实际和职能发挥,首创性探索实施“童伴家长”困境儿童关爱帮扶项目,将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两手抓、两促进。

一、背景起因——党建引领,爱润童心

南通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未保中心”)承担着为辖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兜底保障、临时救助、关爱保护等职能。中心秉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党建为引领,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出了“童伴家长”关爱帮扶项目的设想,精准对接困境儿童切实需求,组织开展个性化、专业化、常态化结对帮扶,力求打通困境儿童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该项目的确定,主要考虑一是困境儿童群体特殊,社会关注度高;二是困境儿童保护工作是民政难点工作之一,探索实践空间较大;三是困境儿童保护工作亟需提档升级,从大众性、共性化走向专业性、精准化;四是项目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真正用党心暖童心,引童心向党心。

二、探索实施——精准对接,融合创新

(一)“党建+”强堡垒。“童伴家长”困境儿童关爱帮扶项目的实施关键在于党建引领。近年来,南通市未保中心党支部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党建工作呈现新局面。一是政治生态建设呈现新气象。坚持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正气更加充盈;坚持问题导向,紧抓党员干部表现偏差的突出问题,把握关键、综合施策,着力清除政治生态建设的顽疾;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同心同力,为项目实施营造了“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良好氛围。二是支部规范建设展现新水准。以星级支部争创为抓手,细化创建措施、提升工作水准,顺利获评“五星”支部。借力“第一书记”推动支部工作全面进步。认真落实党内政治生活“七项制度”。支部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为项目实施把舵定向奠定了基础。三是先进典型培树激发新动力。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持续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初步探索出发现、培养、宣传、学习“四位一体”的先进典型培树机制,着力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的党员干部队伍,为项目接续发展注入活力。

(二)“智慧+”筑基础。我市早在2014年就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推进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未保中心率先在全国打造了五位一体(微信公众号、网站、信息系统、QQ工作群、12349热线电话)的线上平台,以信息化为支撑,突出职能部门归口作用,发挥基层组织一线作用,激发社会组织专业作用,扎实做好困境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打造了“爱出发”成长公益夏令营、“暖冬”助困、“爱润青苗”社工帮扶、“童心圆”爱心助学、“微心愿”圆梦等十余个品牌项目,初步形成了辖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新格局。以智慧平台为抓手,稳中有进的未保工作为“童伴家长”关爱帮扶项目奠定了基础,而项目的探索实施又为未保工作突破赢得新的契机。

(三)“创新+”促提升。“童伴家长”关爱帮扶项目是未保工作提档升级,从一般性、共性化走向专业性、精准化的一次创新,主要完成了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动态数据库”。依托未成年人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和“12349”热线,分批次完成市区困境儿童入户摸排,形成“困境儿童动态数据库”。数据库每月更新,需要“入库”帮扶以及在帮扶后解除困境可以“出库”的儿童名单,数据库一目了然。二是建立“三个一”工作机制。党支部牵头,党员干部职工作为“童伴家长”与困境儿童结对帮扶,要求每周不少于一次电话回访,每月不少于一次家庭走访,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学校走访,实时掌握结对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三是建立“四个助”帮扶机制。根据困境儿童实际需求,梳理出精准帮扶策略,从青苗助学、爱心助困、温情助医、阳光助智四个方面,着力实施专业化、个性化帮扶。四是建立常态化宣传机制。秉持边实践边创新边总结的原则,及时凝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亮点、成果,并将“童伴家长”这一集体作为培树典型,主动宣传推介,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工作成效——党心彰显,儿童受益

(一)满足需求出实效。因为贴近需求,“童伴家长”关爱帮扶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常态化开展帮扶子项目10个,每年落实帮扶资金近70万元。助困方面,联合开展“爱心护蕾”困境儿童资助工程、“爱心加餐”活动;创设“春雷帮扶”、“暖心蛋糕”子项目等,从资金到物资,解贫困、救心困,累计受益儿童近千人次。助学方面,开展“童心圆”阳光扶苗行动、实施“向日葵”困境家庭小书房建设等,累计改善114名困境儿童家庭学习条件,为32名困境儿童提供上门学业辅导服务4000多次;助智方面,连续7年举办“爱出发”夏令营活动,开展心理团辅及个案疏导等。助医方面,联合爱心企业开展“成长守护伞”医疗公益项目,三年来共为527人次发放补助金额为154.05万元。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网、中国社会报等媒体头版登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精准施策见真情。帮扶过程中,少数孩子因其特殊性,无法简单地将其需求归类,唯有一人一策,量体裁衣。困境儿童毛毛(化名)是其中之一。自小母亲离家,父亲无力承担抚养责任,毛毛的生活只能依仗七旬的爷爷。老人年老体弱,家里凌乱不堪。经过“童伴家长”指导下的为期半个月的生活空间“微改造”,毛毛位于南通市区莘园路的家焕然一新,毛毛开心不已。项目开展以来,共实施个案11例,累计上门为困境儿童服务960人次,较好提升了困境儿童自我发展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三)凝心聚力促党建。一是提升了党组织的感召力。党支部在“童伴家长”关爱帮扶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组建一支有责任感的“童伴家长”队伍,践行宗旨,精心服务,切实提升困境儿童的获得感,党建工作实现了由“虚”到“实”的转变,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号召力。二是强化了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党支部作为项目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实现了以品牌创建带动业务工作、以业务工作助力品牌创建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党支部政治功能与中心服务功能深度融合。三是发挥了党员的模范作用。党员干部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力量,其在服务过程中,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支部的优秀党员评比等活动,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立足岗位、立足项目,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作为民政系统党建服务品牌一张响亮名片,“童伴家长”关爱帮扶项目获评南通市机关党建服务品牌优秀案例。

四、规划展望——帮扶提质,温暖增能

(一)完善帮扶方式。进一步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做细做实“三步排查”(大数据比对、网格化+铁脚板走访、解决疑难复杂个案),“四色管理”(红色,高风险;黄色,中高风险;蓝色,中低风险;绿色,低风险),密切多部门联动,实现“N重关爱”(多部门综合保障,全面保护),健全困境儿童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实现“精准识别、分类施保、应保尽保”。

(二)拓展帮扶内容。赓续助人自助的帮扶理念,帮扶内容由托底保障向权益保障、关爱服务和健康发展拓展转变,帮扶重点由物质支持向学业辅导、心理援助、兴趣培养转变,帮扶目标由生存向发展、由成才向成人转型,引导困境儿童在依靠他人“输血”、享受关爱的同时,学会自身“造血”,主动奉献社会、履行社会责任。

(三)健全帮扶机制。育人先正己,进一步强化作为“童伴家长”的中心党员党性锤炼。依托支部共建等举措,吸引部分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壮大“童伴家长”队伍。组织开展业务系列学习,提升帮扶工作专业化水准。注重困境儿童监护人员的培训,从源头上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面向困境儿童开展红色教育,建立童心向党爱心反哺机制。(供稿:朱文香、刘吟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