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实践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12-29 20:31: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梁平 | 责任编辑:赵茜目前,中职学校以升学为主,直接就业为辅,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的产教融合还是有问题的。首先,企业和学生均满意时,学生肯定很优秀。这类学生如果参加了企业的实践,是必要影响学生的成绩;如果派单招学生去,学生的综合素养又可能满足不了企业岗位的需要。因此,笔者学校提出了技能竞赛“特种兵”班的构想,并通过以往的一些实践借鉴了部分经验,预估会成功。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017〕95号)文件的出台,给予我们这类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指了一条明确的道路,但是,如何切实做好此项工作,能够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可供推广,还是有些具体问题需要去研究。
一、校企产教融合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考升学与就业之间的尴尬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型,中高职衔接的事业开始兴旺了起来,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升学。
同时,出现的问题就是升学的质量不高。俗话说得好:进口质量决定出口质量。以我们学校 2018年高一新生为例,到学校就读学生的语数英总分达 252分(总分 360分,相当于百分制的 70分)的人数为 3人,约占招生人数的 0.2%;总分大于 234分(相当于百分制的 65分)的人数约 13人,约占招生人数的 1.1%;总分大于 216分 (相当于百分制的 60分)的学生人数为 33人,约占招生人数的 2.8%;总分大于 180分(相当于百分制的 50分)的学生人数不到 161人,约占招生人数的 14%。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到职校就读学生的语数英总分能够达 180分(或 225分,得分率 50%)的学生的占有率不会高于 14%,这就大大增加了学校的教学难度。2021年,学校参加 6月份的对口高考统一招生考试的人数大致相当。根据近两三年升学的人数的统计来看,我校大部分学生都升入了高校就读,升学率约 90%±4%。要进行产教融合,是必要安排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这与学生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理论课的诉求是矛盾的。如果,只是把不愿意参加高考的学生放到企业参加产教融合,会出现因为学生综合素养不够好而企业不满意的局面;如果把综合素养好的学生放过去,企业肯定会满意,但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众所周知,凡是参加企业实践班级的学生回校上课,每门课程的老师都会感觉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了;这些年,教务处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好的办法来解决此类问题,我们也在探索,也在向周边兄弟学校学习。
(二)企业遭遇的尴尬境地
近期,与富源公司的周总、梁厂长、宋副厂长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企业目前迫切需要机械加工、数控机床操作、焊接的人才,但是,又不容易招到符合要求的人才,招到后又因为“待遇不满意”、“非本土的人”而留不住。之前,本地的“双星”建司等建筑企业、部分幼儿园、电商平台,汽修厂、旅游或餐饮公司都向学校提出过招人的想法,但是,需要的人数不多,关键还要求能够立即上岗,结果,就不了了之。于是乎,近年来,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符合条件的学生不想去,要参加对口升学;想去就业的学生专业能力不强,企业又不满意不想要,这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初衷。
二、重提开设技能竞赛“特种兵”班级的构想
在此,教务处强烈呼吁,恢复开设技能竞赛“特种兵”班级,参加技能竞赛的选手主要从该班产生。该班级于高一年级半期之后产生,班级建制 60人,学生学籍不变,每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级包括所有重点打造的竞赛项目,两个班的项目完全一样,规模少的专业的项目人数可以低至 2—3个人一个班,部分条件不成熟或不必要的项目可以不实行,例如,职业英语(其他类),项目开设由教学系统会同校领导共同商定。
竞赛“特种兵”班级的班主任在全校进行公开招聘,最后由学校评估后任命。语数英老师选择专业能力较强,责任心强,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教师担任。该班的专业课程由每个项目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老师担任,实行“小组教学”的方式,运用课程“融创”的思想,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平行年级的两个班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安排时段刚好相反,但是,与另外两个年级的对应班级完全一致,即一年级的 A班和二、三年级的 A班的专业课程时段完全相同。该班按照一半公共课(50%)、一半专业课(50%)的方式开课,至于是一天一轮、还是二天一轮、甚至于一周一轮都可以,则根据专业项目的特点,做到灵活处理。另外,周末补课可以在征求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意见,同意后适当加重专业课的权重。当学生训练到二年级时,就可以整个年级或整个班级都在进行备赛了。另外,在竞赛最后半个月的冲刺阶段,可以把所有的文化基础课全面停掉。此种组班模式,解决了以往班级不好管理竞赛学生的局面,同时,也不用担心班主任不支持的问题了。由于该班可能出现“井喷式”的获奖,所以,在奖励方案中,要考虑给予公共基础课教师一定额度的奖励,建议在原来班主任奖励金额中分出 20%来激励公共基础课教师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文化基础课中,语数英节数开设 6节即可,其余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德育、劳动教育、历史、公共艺术等,这些必须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还是要开设,约占总课时的 50%。语数英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约占大纲要求的 50%—60%)就行,重点加强竞赛和高考单独招生考试的专业课程的训练,做到高职单招和技能竞赛两不误。当学生进入二年级后,技术已经较熟练时,对应项目的学生就可以参与“产教融合”,并且,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可以交叉到企业实践。此举可以大大缓解企业招聘不到优秀技术人才的局面,学校可以一直为企业培养一支招之既来、来之能战的“编外生力军”,同时,还可以减少企业的一部分工资支出;此外,学校也不用再担心无实训基地进行“实战”的问题了,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学校实训耗材的支出。当大家能够很好地深度融合时,作为企业也可以为学校作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学校也可以收获社会的认可,企业、家长、学生的肯定。
为了确保该班的改革能够成功,个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顶层引领,系统规划。2.高度重视,统一认识。3.认真研读竞赛规程,师生共提操作技能。4.物色精英团队,制定特训方案。5.制定选拔标准,层层考核选手。6.加强实训管理,做好资源保障。
三、加强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
为了切实搞好学校的产教融合,教务处建议,在校内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建立产教融合基地的项目既要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对应,也要与市场相接轨。基地建设方案中主要的要素有功能定位,公司面积,区域规划,产房和附属设施投的金额,装修的金额,模拟经营三年的方案等等。学校除了考虑上述方案之外,还要系统思考如何提高本科升学人数和单招升学人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学校可以做到带“针对性”地“分层次”教学,形成“筑基强技双丰收,竞赛升学两手硬”的大好局面,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供稿:四川省长宁县职业技术学校 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