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12-31 14:04: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谢勇锋、姚敏明 | 责任编辑:乔一

日前,在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湖畔,“东钱湖韩岭千万工程二期”正在进行,有着一千多年历史,被誉为“浙东第一古街”的韩岭老街,其面貌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宁波东钱湖韩岭老街刚完成的墙绘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几抹新绿、一叶扁舟……韩岭老街所有临湖的房舍墙面都呈现出一幅幅江南水乡的画卷,远远望去,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使这条古街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而这些墙绘的设计均出自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工商职院建艺学院”)师生之手。

“韩岭创意墙绘设计”项目负责人,该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鞠庆业告诉笔者,他们从2021年3月便开始着手项目设计,遇到的最大难点就是要将韩岭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的设计相融合,通过艺术的视角体现当代的韩岭文化。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专业教师们带领特长生工作室的学生开展了实地调研,拜访韩岭名人,倾听资深老者口述历史,围绕韩岭文化遗迹进行分析研究,前后考察达到20余次,在随后的设计过程中,又经历了多次调整修改,“最后的终稿把韩岭地标性建筑鉴湖桥,以及文昌阁、财宝洋楼等都巧妙地融入其中,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鞠庆业说。

不仅是老街墙绘设计,2021年,浙江工商职院建艺学院共组织6个工作室,8位老师,30多位同学参与开展了“东钱湖韩岭千万工程二期”的设计工作,完成了金雅妹广场、良坊广场、“韩岭之窗”口袋公园、老街后端景观和园林改造、老街牌楼和导视系统等多个内容的设计,广大师生的设计能力和专业精神受到韩岭项目方的一致好评。

韩岭老街金雅妹广场设计效果图

据浙江工商职院建艺学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徐健民介绍,此次项目工期紧、任务急,设计门类多、领域广,学院采用了项目化分解、设计小组模块化、设计小组责任制等模式,每周召开设计方案研讨会、设计推进会等,还特邀宁波市天一设计院的资深设计师做项目指导和答疑。

广场和景观设计组的刘德来老师表示,带领工作室一群缺乏设计实战经验的学生,与社会上其他设计院竞争,完成高质量要求的设计项目极具挑战性,加班加点反复修改学生的设计作品更是常态。“好在有已经毕业的工作室学生回到母校,一起参与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整体进展比较顺利。”刘德来说,在他看来,最大收获就是看到学生们通过实际项目的锻炼得到快速成长。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项目设计

“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创作的作品能在韩岭老街实地展示出来,很有成就感,激动人心!”环艺2111班方瑶同学说。她和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和研究表现手法,解决构图难题,同时还了解了韩岭的文化和历史典故,拓展了文化视野,“收获满满”。

事实上,早在2016年5月,学院便与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从“促进人才培养、共建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开发”等三个方面开展校地协同合作。

近年来,学院依托校地联合打造的影视拍摄基地、艺术创作基地、文创研发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探索实践了“真题真做”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影视动画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师生们把课堂搬到田间村舍、湖光山色中,将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等与实际项目相融合,开展了以东钱湖为主题的影视、绘画作品创作,完成30多个东钱湖系列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

校地双方研讨项目设计方案

不仅如此,学院还坚持党建和中心工作的互融发展,与东钱湖管委会联合,建好建强师生志愿服务、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服务的“四融合”党建基地。2021年,学院党总支依托党建基地开展了“三为”专题实践活动,党员师生主动认领任务,带头攻克难关、推进产教融合,把服务乡村振兴和推动教学改革相融合,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提升专业技能、服务地方发展的行动与实效。

学院师生共计开展10多个产教融合项目,社会服务到款额120多万,赴东钱湖偏远乡村开展垃圾分类、美丽乡村建设等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共计600人次,完成900多平方米的墙绘创作,对56个配电箱进行了美化。

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研究乡村、建设乡村,用乡村梦实现青春梦。

师生团队化身为“乡村改造师”,相继赴苏州市平望镇庙头港村、绍兴市岭南乡等地开展了乡村空间改造、“微改造精提升”民宿提升与庭院改造活动,用心开展实地勘察,精心植入文化元素,研讨制定设计方案,亲身参与指导施工,在出力流汗中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实操水平,锻炼劳动技能,打造出特色鲜明的网红民宿和乡村景观,得到相关部门、业内专家、当地村民的好评,获得各类省级奖项10多项。

徐健民表示,下一步,建筑与艺术学院将在学校党委以及上级主管单位浙江省交通集团的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挖掘专业特色,推进产教融合,“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职教力量。”(图文供稿:谢勇锋、姚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