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企迎才赶工忙 百博入企联智强
发布时间:2022-01-12 09:45: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应飞舟 | 责任编辑:赵茜民营经济强市,“揭开”小康“金”子招牌。根据规划,到2022年金华市将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民营企业1000家,超百亿元的民营企业10家,力争3年内上市挂牌的企业达800家。锚定“共同富裕”,金华徐徐铺展浙江第四大都市区绚丽画卷。
“付出了,奉献了,也收获了”。
紧盯企业“急难愁盼”,对症施策纾困解难。浙江金华市自2019年新一轮“百博入企”工作开展以来,遴选入企博士245名,为重点企业破“难点”,通“堵点”,迎“拐点”。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从“十三五”末,迈向“十四五”开局之年,金华科技创新换挡提速——
百博入企“高含金量”。2019年,引进教授博士来自全国38家高校院所,其中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校院所20家,占比53%;“211”“985”工程高校12所,博士占比60%,同时增加“新面孔”(高校院所)23家。
图为“大市场”、“中心”、“示范基地”“服务中心”联合揭牌仪式现场。
“软硬兼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0年11月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揭榜挂帅”服务中心、浙中科技大市场揭牌暨金华科技大脑启动仪式在浙江之心、金华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启。
“一地创新、全省分享”。2021年12月末,“‘百博入企’协同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列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应用建设先行试点。
……
共舞长三角,逐梦新时代——金华数字经济与“百博入企”齐发力。探索新时代“校地合作”新模式,培育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建设贡献科技支撑。
强音背后源自指挥。20年来,有一种声音始终萦绕在耳畔——
——金华干部群众多么熟悉的殷殷嘱托
“金华的中心城市形态是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态,要让浙中城市群成为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金华干部群众多么熟悉的叮咛
“为推动金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金华干部群众多么熟悉的深情勉励
“希望金华再接再厉,认真办好‘工科会’。”
20余年来,有一群人,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放手“一博”,赢先机
“多亏‘百博入企’行动,为我们企业引进这么优秀的高端人才,攻克了许多研发和生产困难。”浙江金锅锅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锅)董事长吕后明不无感慨地说,经过池作博士和团队不懈努力,企业自主研发的‘重木醋液高效清洁燃烧器’等系列产品,正源源不断推向市场。
多种高端及特种燃烧器新品,不仅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这一领域长期垄断,还增强了企业市场话语权。“产品利润提升20%-30%左右。”吕后明说,高效、清洁、安全的环保产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智慧和力量。
“现在深刻意识到企业创新发展不仅仅靠设备、靠投入,更要靠人才。”
“不要小瞧这一小瓶牛奶,里面可藏着不少学问呢。”在浙江李子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子园)产品陈列室,椰子牛奶、咖啡牛奶、果蔬酸奶……多款新品,格外吸引眼球。
自从“百博入企”项目入“园”后,浙江工商大学博士王彦波来了、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傅玲琳来了、研发团队来了……带来了新思维,有了新技术。
“拥有一群‘智慧大脑’,企业活力自然倍增。”“合力解决关键技术瓶颈,不再是难事。”李子园副总经理王顺余一脸兴奋,现在研发团队从“0”到“1”、由弱变强,质量管控更“硬”了,营养配比和口感变“柔”了,成本则直降了近500万元。
图为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副教授崔志华带团队在企业,一心扑在研发一线。
攻科研、报专利、找项目、拉团队、谋立项、定标准、抓管理……“柔性引才”聚智力,“百博入企”赶工忙。据了解,“百博入企”行动始于2014年,该项目每年定向对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征集技术难题,面向国内外“张榜”,由专家自主选择“揭榜”,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自2019年新一轮“百博入企”工作开展以来,金华市共引进入企博士(教授)245名,开展各类企业技术服务4766余次,解决技术难题200多件,协助企业制定实施自主研发项目963项。
博采众长,揽才“准”
冬日暖阳,机声隆隆。浙江博星工贸有限公司厂区生产车间里,黄色机械手臂灵活扭转,抓起一根根钢轴,上料下料、数据录入、轴承压装……精加工整套作业过程一气呵成。
高端人才助力“智能制造”:优化生产流程,降本提质增效。在金华,“百博入企”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和拓展延伸,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图为企业“智能制造”流水线一角。
“现在有了异构型MCU芯片技术,再不用看别人脸色了。”浙江博星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康康说,以往这芯片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这些设备都是要依赖国外进口。
“核芯技术+高精度加工”,让企业流水线变得更加智能,“行云流水”的同时,还解决了数据库上的问题。敢于切换赛道,背后是“百博入企”的支撑。
技术难题无缝对接,让人才端和企业端识别有“准”心、匹配有“信”心。“‘碰碰对’,让企业与中国计量大学张新娜博士团队协同合作碰出了智慧‘火花’。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软件研发能力也由此走强。”周康康很是骄傲,“今年1-6月份,我们的报表数据产值达到了2.7个亿,跟2020年比,我们差不多同比增长了90%以上。这一块还是要归功于人才优势。”
一地创新、全省分享。目前,“百博入企”协同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已列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应用建设先行试点。“‘百博入企’能否找准点,扎下根,有长效,‘三个用好’是关键。”金华市科技局党组成员、人才合作处处长陈英说。
用数字技术给‘百博入企’装上智慧‘大脑’。对接、考评一网办理,实现对入企博士和企业进行全流程有效监管和更贴心服务。”
通过“查”、“评、“审”资料,“讲”、答”、“拿”现考外,还要入企实地了解,评审组对“最强大脑”一年工作进行考核。图为2020年7月,金华婺城区对走进企业的22位博士进行年度现场考核。
用“量衣体裁”严苛标准,给“百博入企”穿上“工作服”。通过联动省市教育部门面向全国高校抛“求贤”橄榄枝,并组织企业与博士(教授)双向选择,精选“高大上”人才,即高学历(博士或副高以上职称)、大院校(“211”工程、“985”工程等)、上考核(入企博士年度工作考评体系)。
用“一家人”至高礼遇,给“百博入企”高收益:“高奖励+高薪酬+高补贴+”。同时,对开展“百博入企”行动及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企业建立考核标准,对取得优异成果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软硬兼施”,为科研成果转化营建“生态园”。据了解,金华市给予年度考核优秀、合格“百博入企”项目,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奖励;新建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企业,分别提供50万元、20万元奖励;对年度考核优秀、合格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则分别提供30万元、10万元资金奖励。
掌握“要”领,联智强
科创赋能,共富未来。从第一届“看看热闹”,一种纯粹偶然,到第五届“回故乡看看”,一群海外学子初心使然,再到第14届“随乡入俗”,工科会为“百博入企”扎根八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源起婺江,潮起东海。2021年11月26日,在浙江之心金华,第20届“金华工科会”,用他激扬的青春力量,又一次书写着时代华章——
“产品能得到大家的‘围观’,是我们企业最大的满足和荣耀”“检验一个学校科研能力的标准就是能否将成果产业转化”“这是‘产学研创’绝佳舞台、是我们抱团合作的绝佳机会”……金华,正全力做强创新新引擎。
广发“英雄帖”,面向“全球才”。图为2021年初,金华市“千榜助企·万岗引才”暨浙江自贸区金义片区全球引才启动仪式现场。
今天,工科会俨然已成为凝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一块“金”字招牌,而“百博入企”则更成为高校和企业抱团发展、打造“百年老店”而必不可少的一把金钥匙。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章红兵教授与浙江美保龙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共同制定的《非洲猪瘟防控方案》,已成为行业标准,并获得农业农村部推广,科研成果助力企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践出真知。校企合作由“单轨”拓展为“双轨”,“产学研创”驶向了融合快车道。”章红兵说,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训等“实践课”也由课间、实验室搬进车间、实训场。
“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百博入企”,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是“主攻手”,搭建产业联盟创新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党建联合体是“二传手“,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则是“接应队员”。图为浙江工商大学博士傅玲琳邀请外籍专家来企业参观考察、洽谈项目。
“唯有扎实调研,方能攻关科研。”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徐振宇介绍,目前,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浙江硕和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科研实习基地。“创新试验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高校科研人员走进企业,围绕机械、控制等开展实地调研并进行课题研究。
“必须集纳政、企、校等多方力量,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金华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国话语铿锵,面向未来,继续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创新体系,持续推进“百博入企”创新改革试验,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八婺大地必将奏响高质量发展时代强音。
2021年11月26日,第20届金华工业科技合作洽谈会之“数智化变革”论坛举办,24天后,首趟“金华号”中老国际货运列车开行,同日,浙江省科技厅批复同意将“‘百博入企’协同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列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应用建设先行试点……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如今,互利共赢的“百博入企”,恰如冬日暖阳下,一列列“中欧号”“金华号”班列,承载着“共同富裕”示范区、长三角深度融合、“重要窗口”先行区于一体的“金华样本”,起步婺江畔,穿越“长三角”、穿行大江南北,在“一带一路”新时代征程上,风雨无阻,奋勇前行。(文:应飞舟 图片:由金华市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