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远山行

发布时间:2022-01-17 11:03: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孙晨辉 | 责任编辑:李科

一个有阳光的冬日,有点事去了一趟薛峰川山里。出了门,对陶渊明笔下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有了一种深刻的认同感。沿着板桥一直往西边的山里走,显得寂静、萧索。水瘦山寒,全无春夏时的草木葳蕤,生机勃勃。河水已不复夏日的丰盈、汹涌,河底卵石历历在目,河水冲刷下来的河石铺满了河床,或椭圆或方正,形态各异。

越往里走,黄土高原的特征和气息就越浓厚。山大沟深,深藏在大山褶皱里的一个个村庄被一条蜿蜒曲折、迂回延伸的公路串联起来。这山望着那山高,雄浑的大山绵延起伏,峰峰相连不绝。“猴山牡丹山,翻过梁小迷川”,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读来朗朗上口。目之所及,皆是逶迤的群山,山水相依,无穷无尽。沿着川道,远远望去,小村庄静静地伫立在旷野中,一声老鸹的鸣叫,使村庄显得愈加孤寂。地畔边几棵柿子树挂满了柿子,远远望去灿若云霞。这些红灯笼似的柿子给人一种惊艳,给寂寥单调的冬天一抹亮色。树叶已落尽,黑瘦的树干挑着一树火红,玉树琼枝,遒劲挺立,凸显日月沧桑。树与村庄隔绝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独享一方恬静安然。

冬日的阳光稀薄无力。行走在川道中,像是人与山在对话,能感受到来自远古的凝重和幽远。连绵起伏的山峦泛着昏黄的色彩,坚挺耸立的山峰隐约露出或圆或方的骨骼,健硕伟岸。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形成了这种有土有石的复杂地质结构。星星点点的松柏点缀山间,杂乱的灌木填塞,密密麻麻。花椒树、核桃树也随处可见。它们吸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沐浴阳光雨露。它们才是大山的守护神,朝夕相对,岁岁相随,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有山水有人家。薛峰川的大山深处,冬日的小山村孤单安静。黑瓦、石墙、窑洞,看上去有些年代感。只有一户屋顶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让人感到一丝现代气息。村里只剩下几个老人,他们在墙根下晒太阳,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回忆成了他们的日常。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于他们而言意义不大。先祖生于斯长于斯而老于斯的血脉在他们的血管里流淌,只有他们还固执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山盛放了他们一生的年华。春种、秋收、冬藏,在土地上忙忙碌碌地一天天堆积下来,组成了一个人的一生。山无语巍峨,水无声深重,在时间的穿梭中,过往的开心悔恨,终都随岁月而流逝。

已近中午,袅袅炊烟并不热烈,似有似无,能闻到一丁点儿熟悉的柴火味。昔日用过的石碾、石磨掩映在路边的荒草中,推磨的“吱呀吱呀”声仿佛犹在耳边。蔓草荒烟、残垣断壁,原是红火人家。物犹在,而人已远行。乡间农具、老旧物件、倒塌的窑洞,让人想起岁月流淌,时光飞逝。老去的山村,没有尘世的干扰,遗世独立,与世无争。独守着深山里的一方天地。若干年后,希望再来时还能看到它现在的模样。(孙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