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育观”引领下的“以体育人”深层“蝶变”

发布时间:2022-02-28 10:09: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罗仆世、刘晖 | 责任编辑:赵茜

——湖南大学体育工作与课程教学改革透视

“体育”在一所大学中应当承担怎样的角色?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完全人格,首为体育”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代代大学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们。

近年来,湖南大学——这所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千年学府,秉承“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在开展体育工作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卓有成效。湖南大学提出“育人为本、体育为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改革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聚焦学生全面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大体育观”。高效改革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与教学评价,建设体育教学、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创新发展,建设以“铸魂塑体、乐练尚强”为核心内涵的校园体育文化。在此指引下,新时代湖南大学体育工作与课程建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任务,遵循“大体育观”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沿袭优秀传统,追求科学革新。学校在体育教学、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体育教学效果提升成果丰硕;学生体质健康持续改善攀升;学生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中屡获奖项;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管理之变:凝心聚力展宏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源动力。而湖大体育在组织架构的调整和制度层面的改革功不可没。体育学院领导班子充分调研,对症下药,通过对学院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将人、财、物、政策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从而激发湖大师生全民参与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活动的热情,充分释放了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活力。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向新发展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体育学院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打造具有体育特色的“一院一品”文化格局。学院党总支进一步强化其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党总支委员和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制度。科学地调整优化学院支部设置,三位教师支部书记均由学科带头人担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层层落实。学院大力开展支部“五化”建设和争先创优活动;制订“对标争先”计划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运用多种形式为党员提供新颖适切的党员学习内容;以学院官网和“湖大体苑”“湖大体院研究生会”公众号为主要宣传阵地,开展网络思政、典型培育、党建宣传等工作。仅2021年,学院六次获得“学习强国”流动红旗;学院官网和公众号发表187篇原创文章,年度点击量12000次以上,获评湖南大学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和新闻工作先进单位;学院获评“中国体育场馆优秀管理单位”;学院工会获评湖南大学先进部门工会。

为了促进湖大体育建设,满足大学体育工作的时代要求,体育学院以“大体育观”为指导对体育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理顺体育教学工作机制,创建新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丰富“第二课堂”内涵,实现了体育教学从“单向度”到“全方位”的变革。重视加强师资力量,重点引进体育健将和综合性体育人才。请进国内一流大学的体育教师示范教学。近五年,新进运动健将7人、新增国家级裁判3人;完善导师培养模式,组队参加各级导师培训;获“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熊晓鸽奖教金”等奖项8人次;青年教师参加省级教学竞赛并名列前茅;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体育竞赛获得244枚奖牌,其中金牌88枚;学院全面支持教师国外访学,并邀请美国教授来校讲学;大力发展体育社团建设,选派优秀教师督教与指导;促进湖大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与奖评机制、调动院系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湖南大学体育工作组织管理充分发挥“指挥棒”的核心作用。从书记到支部委员,从院长到带队教练,从学科带头人到体育研究者,从团队负责人到体育教师,他们是学院强有力的中坚力量。他们总是最先发觉新动向、推出新举措、执行新政策。教学资源整合、多元评价体系、大数据管理、软硬件力量整合……这些既是事关体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硬骨头”。院领导班子带领教师团队潜下心来,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讨论,在研究体教融合发展、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推动学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湖南大学体育发展计划(2020-2026)》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办法》三个指导性文件,落实顶层设计,厘清关系,达成共识,为继续深入实施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改革指明方向。打造全新的体育教育改革新模式,构建适合各类水平层次、形式和内容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学生对运动、练习、竞赛参与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加速校园文体活动协同增效,让体育从单一的课程内容逐渐走向健康生活习惯。

格局之变:课程设计显特色

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抓住课堂,制胜课堂,是教学最根本的内核。高校体育课程是践行“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任务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大学体育“以体育人”的重要途径。遵循“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体育教育总要求,在教学、群体、竞技和体育场馆服务等各个方面实践与推行,转变教育观念与管理理念、优化整合体育教学资源,实现了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个性化、形式多样化、安排生活化、评价过程化、管理网络化、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学生“终生体育学习”的意识能力,养成日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习惯。围绕“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教育目标,改革湖大体育选排课模式,大力开展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等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推进本科课程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和水平。如今,走进湖大的运动场、体育馆、山下湖畔,随处可见打球、瑜伽、慢跑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湖大师生的一种文化自觉与生活方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建立了特色鲜明、个性凸显的大学体育文化生活园。

为巩固前期教学改革成果,体院加强了学院、团队、课程组三层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并集中资源着力开展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网络资源建设,积极参加省级体育金课建设、优秀体育教材评选。同时,持续推进本科生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完善新生体育第一课、理论课网络资源建设、体育课外乐跑和专项技能学习等体育课程内外环建设。

天道酬勤,湖南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成果显著。其中:3个国家级课题基础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重点资助项目《新中国70年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智慧化时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3个省部级教改项目研究:湖南省教改项目《大学体育课程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改项目《后疫情时代湖南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5G的学校体育智慧化发展与评价创新研究》;3个湖南省一流课程建设和校级规划教材立项:第一批省级一流课程《大学体育(一)》、第三批省级一流课程《大学体育——民族传统体育》、首批湖南大学规划教材立项《大学体育教程》;新开橄榄球、攀岩、蹼泳、散打、健康跑、体适能、体质提升、健身气功、体育理论等课程,共开设大学体育课程32门;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省体育课程教学比赛,获优秀组织集体奖和一、二等个人奖5项。

同时,湖南大学还增设了研究生公共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游泳、篮球、瑜伽、围棋等课程项目教学,扩展了体育教学覆盖面。让更多在校生有了参与校园体育锻炼、训练、竞赛的机会,满足了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竞赛提升体质健康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群众体育广泛普及,如“八段锦”云竞赛和“乐练体育达人”云大赛就吸引20000余人积极参与,疫情期间推送12期线上居家体育锻炼短视频,均引起良好反响,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和信心。学生体质逐年提升,本科生二、三年级学生体质测试及格率持续增长,去年达标率99.26%。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言:“体育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其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体育精神。”这些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精彩体育课程将活力渗透在湖大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们对系列改革表现出极大的赞赏和兴趣。湖大学生马同学说:“我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随着改革的推进,可以明显地看到同学们对体育活动积极性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刘同学则认为:“天气对体育课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有时不能进行户外运动,但湖大体育课程实现了雨天线上授课,即使在疫情期间,或者是恶劣天气影响下,我们的锻炼仍然可以继续,老师们进行在线指导,课程平台教学视频还可以回放、重放、暂停,方便又高效。这不仅教会我们体育项目,更培养了我们的体育精神,无形之中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意识。”

据悉,湖大体院已拍摄3000多分钟的优质教学视频,建成2门省级一流课程和多门校级一流课程,并计划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动体育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将大学体育这门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通识必修课建设成为具有湖大特色、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具备专业水准的高水平体育课程。

内容之变:教材建设获突破

体育教育资源整合如何实现?湖大体院以集中资源办大事为宗旨,建立健全体育教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出台《体育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体育教材建设的实施方案》,秉持“以点带面”的理念,壮大体育教研团队,积极为体育教学研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鼓励支持全院教学人员参与编写既符合新时代国家需要又体现特色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为适应新的体育课程体系,教师团队编写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包括“大学体育教程”“竞技体能”“保健康复”“健身休闲”“大球运动教程”“小球运动教程”“民族传统体育”“飞盘运动教程”“棋类体育教程”等系列教材。组织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50余人,拍摄视频3000多分钟,撰写300余万字。建成1本省级规划教材、1本校级规划教材,申报1本国家级规划教材。

体育教材与教学改革既整合了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又更新教学范本与学习方法。据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田祖国教授介绍:“我们教材建设主要围绕校本教材与电子教材开展。其一是充分挖掘湖南大学的湖湘岳麓文化特色、挖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校本教材建设,通过传统文化思想和体育精神的传授,持续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其二是聚焦于打造体育电子教材,通过电子教材新形态的呈现,为学生提供课外便利学习范本以及多方面多途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满足个性化的时代需求。”

体育学院王祚亮院长告诉笔者:“我们当初提出体育教材变革需要紧跟时代满足学生需求,在保留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大幅度更新,引入数字化思维,包括音频、视频、二维码、链接课程网站等,随时随地、线上线下都可以进行教与学,更加便捷、直观、立体,更加丰富多元。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让教学和学习都变得更加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教研教改,是一项“大处见精神、细处见功夫”的持续性工程。湖大体院的教改主要围绕因材施教的教学需求,改革传统体育选课模式。严格课程管理,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要求,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确保课程教学质量。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允许随意变动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排课。深化课内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一体化课程改革,狠抓教学规范和课堂质量,落实听课评课制度,充实在线教学资源,完善理论考试题库,组织开展新生体育大课堂,完善课外乐跑机制。仅2021年,学院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期资助1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教改项目5项、湖南省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15项。随着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改革迎来了一系列深层次变化,教学效果日益优化,学生体质逐年提升,体育竞赛屡获佳绩,群体活动如火如荼。且不忘把教研教材成果分享给其它高等学校,多所兄弟院校前来交流学习,校际互动,不吝交流分享体育教学经验。从而贡献社会,展现大学教育的社会担当。

模式之变:教育评价更完善

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综合性评价,实行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问题式等体育课程作业评价方式,精准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保障学生体育课程成绩的公平和公正,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活力与兴趣。资源整合的优势是“显性的”,那么体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如何实现“多元”?湖大体院采用复合化体育评价体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过程性、动态性评价,注重运动能力质的提升,而非单纯量化的结果。越来越健全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式,既是对学生体质体能的一体化检测,也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式激励机制,真正起到良性互动、教学相长的效果。湖大学生们认为:“老师更加重视我们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而不是再单纯只为考试与分数进行突击训练。”

近年来,学院建立健全体育课程学生成绩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设置智慧乐跑、体适能Tatbata、动态瑜伽等新潮课外健身作业,科学量化理论考核和运动实践技能考试,客观反映学生体育的学习过程和练习效果。保障学生体育成绩的公平公正,激发学生运动的热忱与兴趣。同时,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检查,畅通学生投诉反馈渠道,将学生的成果作为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效标,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在系列改革下,体育教育教学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体育教学基础扎实,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完备,师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学校体育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湖南大学“大体育观”引领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带来的改变,是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转变,从“技能培养”向“意识培养”的过渡,从“短期急训”向“长线培养”的转向,从“硬性考核”向“弹性管理”的进步。改革探索只有方向,没有“休止符”。体育教学的探索将循着新的起点,让前行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扎实。下一步,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将致力于线上日常课外体育锻炼作业库建设、线上体育理论考试题库建设、线下课程体育技能考试评价改革。

湖南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最成功之处,在于绝不单一只实现体育教育形式的简单改变,而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育人目标导向。真正把学生看成立校之本,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才能真正让教育改革的成效惠及每一名学生。湖南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为大学体育教学提供崭新的教育模式与解决方案,在设计理念、组织形式、评价手段、管理模式、体育文化等方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也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新模式与新范本。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好大学将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成全是大爱所致,是教育基于当下的人文关怀。人即是教育的目的,每位师生均可以拥有百花齐放的人生体验,都可以自由发现生命的色彩,更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使校园走向蓬勃发展的新高地。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大学是爱的港湾,更是生命与活力的舞台。学校孕育这种体育文化气场与气质,也因这种力量的强大而逐渐走向卓越,孕育一方精神,成就一方英杰。(图文供稿:罗仆世、刘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