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业”书写大美人生
发布时间:2022-03-21 14:33: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侯岚 | 责任编辑:赵茜全省“三八红旗手”、“‘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个人”……。近两年来,方小莉先后获得的这些荣誉,为她的人生再抹上一层靓色。
“这些年来,方小莉获得的各种荣誉多了去了。作为全市劳动模范,她无愧于这些殊誉。”日前,营山总工会副主席李林蔚提及方小莉时如是感言。
阳春三月,暖阳普照。3月17日上午,方小莉驱车前往距县城20公里外的黒山羊养殖基地察看后,再马不停蹄地赶回县城,到“臻信物流”了解近日粮油销售情况。
“把‘臻信粮油’和‘巴蜀农耕’品牌做大做强。是我的人生目标!”一束马尾头发,走起路来似一阵风。方小莉给人的第一印象,除了精干还是精干。
下岗、创业;全市再就业优秀个人、全省优秀民营企业家。20多年过去,方小莉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创业之路,虽然收获满满,但她依旧不敢掉以轻心。
“希望通过上下产业链,带动10万人就业的梦想早日实现!”忙里偷闲,方小莉吐露心声。
2014年,营山县城磨子街爆出“新闻”:“维客多全羊居”开张。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维客多全羊居”不仅生意红火,而且成为营山县城的“网红店”。
“维客多全羊居”的风光,离不开一个人的决定。当年,决定在县城开店专售营山黑山羊肉的不是别人,正是方小莉。
方小莉于县城开羊肉店,正是她的黑山羊产业兴旺时期,年产种羊近万只、肉羊上千只的好光景,让方小莉深感步步紧逼的市场销售的危机。
“生产、销售一条龙,就是要让营山的黑山羊摆上当地的餐桌。”方小莉坦言当年决定开店的初衷。多年时间过去,“维客多全羊居”不仅成为营山餐饮界的“窗口”,更为方小莉的黑山羊销售打了一条诱人的广告。
养殖黑山羊,方小莉从未想过。
2003年,营山蚕种场面临改制。捕捉此信息后,方小莉心痒痒的。此前,对外知名度极高的营山黑山羊,因养殖和销售受制出现走下坡路的窘境。不少看好方小莉的领导和朋友相劝,希望她挑起营山黑山羊养殖重任。
面对巨额投资,方小莉一时骑虎难下。然而,经过一番仔细调研后,方小莉毅然决定:收购营山蚕种场,利用其部分桑园种饲料,利用现有蚕室辟羊圈。
事实证明,方小莉当年的决策没有失误。在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下,处于低谷的营山羊养殖终于迎来春天。
寄养、托养。方小莉带领她的团队在黑山羊生产中与脱贫攻坚握手,并通过这两种经营模式与全县80多户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在企业与农户间架起一道互利互惠的桥梁。
“2019年,这80余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方小莉功不可磨!”营山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县农资公司上班10来年,方小莉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失掉工作。
那是1999年。这一年,方小莉所在单位改制,5000多元将她的工龄买断同时,也将她推向社会。
她想到了创业,并将目光盯向农业。下岗次年,她在老公的支持下,只身来到距县城10来公里的渌井,租下300亩土地建果园。
“最先想生产花卉。”方小莉说,她曾到深圳考察发现,当地不少公司和机关租花美化场所成风。然而,最终在专家的建议下,她走上发展水果产业之路:从成都龙泉驿引入脆冠梨;从成都蒲江引入曙光油桃。
她不惜“重金”从川农大请来水果专家,给果园给予技术指导,同时,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
在专家的指导下,方小莉凭着虚心请教和科学管理,最终让300亩果园如期挂果。更让她感到欣喜的是,脆冠梨和油桃的成功引入和投产,让她的果园很快成为营山县水果发展的“加油站”。一时间,她的果园成为全县水果种植的“苗木基地”。每年上百万株的脆冠梨和油桃树苗,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入全县各乡镇。
收购营山县蚕种场后,该蚕种场1600桑园为方小莉的水果种植,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盛产时,年产果品40多万公斤。”营山县农业农村局果品站相关负责人说,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创业舞台上,方小莉通过艰苦创业,书写出营山果业发展的最美画卷。
2007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她被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妇联等7部门授予“优秀女性”称号。
2015年,拥有8个子公司的“臻信物流”在营山县问世。与其一道问世的,还有以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巴蜀农耕”。这两家公司是营山县粮油仓储的新军,更是方小莉创业再上台阶的大手笔。
“其时,县上现有的国库老化,承担粮油储备任务乏力。”营山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听闻此事后,方小莉萌发创办“臻信物流”的念头,倾其所能在城郊购置土地160亩。如今,作为国有粮库的有力补充,“臻信物流”早已拔地而起,不仅为省上储备6681吨稻谷,还为市上储备了1350吨袋装大米以及810吨稻谷。
“投入5.2亿元建‘臻信物流’和‘巴蜀农耕’,方小莉弥补了营山县粮油仓储的短板,其项目建设可圈可点。”近两年,市委、市政府组织的项目拉连,方小莉的此大手笔不仅成为营山现场的首站,更成为市县两级领导点赞的话题。
“营山是产粮大县,眼下急需种粮能人。”方小莉表示,下一步准备在小蓬建一个“农业培训基地”,通过免费培训,让本县一大批种粮能人从这里走出。(图文供稿: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