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空之旅 融合之路 ——《张骞》面向社会公演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4-27 19:35:15 | 来源:新疆日报 | 作者:银璐 | 责任编辑:李科

钟鸣鼎食的长安,意气风发的使团,变化莫测的沙丘,水草丰美的草原,一场由现代高科技舞美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打造的大型历史题材舞剧《张骞》,4月22日起,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剧场面向社会公演。

《张骞》扮演者青年舞蹈家李松霖

4月22日晚,大型原创舞剧《张骞》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剧场面向社会公演。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激情飞扬的舞蹈表演,绚丽多彩的舞美设计,震撼人心的音乐创作,这部作品收获了观众声声赞叹。它通过张骞历经磨难出使西域的经历,既展示了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价值,也体现了汉代中央政权对西域实施有效管理的重大意义。

精彩的情节编撰

“丝绸之路是一条载满了梦想的路,行进的脚步从未停止,作为这条路的开启者,张骞经历了什么?是什么支撑他克服了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我们故事的基点。”《张骞》的总导演之一高山说。

史书对张骞的记载多在他的功绩,对人的描述很少。在创作团队会上,两位总导演邢时苗和高山决定突出张骞的真性情——既有坚韧不屈,也有矛盾纠结。于是,在剧中观众看到了张骞跪别母亲、拒绝匈奴王利诱、负重等待逃跑、忍痛割舍妻子、痛失西行伙伴等百转千回的场景。

脚步不停,节杖不倒,面对各种困境张骞怎么做到不辱使命呢?。张骞扮演者之一、青年舞蹈家李松霖说:“我想他必须是智勇双全且内心强大的人,而且善于审时度势,懂得隐忍和应变,这才逃离了匈奴控制,继续前往西域各城邦。”“这部舞剧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鲜活、情感丰富的张骞,也对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新疆文化艺术学校工作人员阿尔曼江•吐尔洪说,张骞身上体现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非常有感染力。

强大的舞蹈张力

“《张骞》的创演,让我们青年演员个人舞蹈素养和表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副团长加苏尔·吐尔逊说,《张骞》的目标是要成为长期的、形成品牌价值的驻场演出,那就必须培养本地的舞蹈演员来挑大梁。

舞剧是用肢体语言讲故事的艺术形式,需要最纷繁的舞蹈语汇来完成对人物身份、性格特征、内心情感的呈现。《张骞》中有现代舞、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多元形式,并以独舞、双人舞、群舞的方式展现,对演员的个人表演和集体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骞》汇集了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歌剧团、木卡姆艺术团的最出色的舞蹈演员,在几个月的强化训练中,作为执行导演的加苏尔下了“狠劲”。“这部舞剧的舞蹈动作有坐、站、跃、走、跑、转、跪、躺等多种姿态变化,我们导演组对演员的要求是,不管站在什么位置,扮演哪一个角色,你表情的变化、肢体的延展都是有台词的。”加苏尔说。

中学舞蹈教师艾力江•如孜被一段匈奴女与张骞忍痛分别的双人舞深深打动,“太精彩了,肢体表达流畅,情感饱满,演员浑身都散发着张力,各种舞蹈元素的交融让人赏心悦目。”

被观众赞叹的异形舞台是这部剧舞美设计的亮点,斜坡和平面舞台上两台长度约7米的跑步机装置,让张骞的西行路艰难无比。“特别的舞台加上狂沙、风雪、雨雾、灯光的特效,加深了剧情的一波三折,也让演员的舞蹈表演更加惊心震撼。”八艺印刷厂退休干部刘利说,《张骞》让她看到了新疆舞台艺术的新高度。

重要的现实意义

钟磬奏响、战鼓雷动、箫起笛鸣、埙声悠远,汉代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融合而形成的代表性配器方式,让大气磅礴的音乐始终伴随着张骞的西行征途,为舞蹈增加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汉代中原流行音乐与西域流传的民间音乐,随着场景和情节的变化,交替上演,或有疾风骤雨之态,或有流水潺潺之声,展现着丝绸之路上各民族音乐文化在交融互鉴中得到的丰富和发展。

在《张骞》中可以看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思想对西域的深刻影响,匈奴女盖上张骞递来的红盖头,大宛女王接受张骞用针灸为王子治病,张骞所到之地的百姓用特产和民俗礼节迎接他……这一系列的情节都展示了西域各城邦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张骞》是宽视野、大格局的作品,但在细节处依然非常用心,每一处舞美设计都有用意,龟兹乐舞、手工挂毯、绿洲特产、中原礼仪、西域服饰、僧侣队伍……把观众带回了古丝绸之路一睹繁华盛景。”图书管理员孟根其其格说。

“张骞以及他之后的历代忠勇志士,为维护国家统一、百姓安乐及丝绸之路繁华畅通所做的努力,肩负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党委书记黄适远说,“我们会继续提升创作水平,加大创新力度,用文艺精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记者:银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