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德阳天府旌城准备这样干!

发布时间:2022-04-28 11:01: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渔 | 责任编辑:赵茜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村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人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德阳天府旌城制定了《德阳天府旌城乡村振兴联系帮扶中江县太安镇2022-2025年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德阳天府旌城管理委员会2022年乡村振兴联系帮扶工作方案》,从多个维度全力助推中江县太安镇乡村振兴。

组织帮扶  党建引领促发展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政之所向、发展所需、民心所盼。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牢牢牵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激活党建“红色引擎”,引导、动员、整合各方力量,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激活太安镇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德阳天府旌城通过党建引领、组织联姻,广泛开展与受扶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党员联动、活动联办、资源联享等方式,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抓党建促振兴能力。

根据《规划》,德阳天府旌城将强化对帮扶村社干部的业务指导,着力增强村(社)干部工作履职能力,拓宽工作思路和眼界,指导帮助村上建立健全党组织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帮助做好乡土人才回引培养工作,配合帮扶村党支部,及时将青年农民、致富创业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吸收入党,协助培养村“两委”后备人选,不断壮大村级党组织能人队伍。

此外,德阳天府旌城还将积极推荐村社干部、党员群众参与市、县两级关于产业发展、创业增收、基层现代治理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人员到园区相关企业务工,协调相关企业为村民提供锻炼岗位,助力提高村民创业致富能力。

产业帮扶 壮大经济添动力

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产业发展,农村要发展,同样离不开产业发展,因此,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德阳天府旌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发展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添动力,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效益,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根据中江县太安镇的产业发展现状,德阳天府旌城决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旌城集团以适当方式帮助受扶村发展集体经济,村民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合作社分红。合作社以有机生态种养殖为主,投入资金用于发展有机农作物等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产业,切实增强村民收入,优化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发展。

该负责人介绍,德阳天府旌城将在太安镇建立大豆种植基地200亩。通过土地流转、整理的方式,整合福寨村土地200亩,建立大豆种植基地。利用福寨村稻田成片的特点,按照水稻种植与稻田养殖相结合的种养修建标准,建立稻花鱼养殖基地,打造纯天然福寨村大米品牌和无公害稻花鱼养殖基地100亩。除了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外,德阳天府旌城管委会还将帮助打通和拓展大豆、无公害大米、稻花鱼等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解决受扶村种养殖后顾之忧。

此外,德阳天府旌城还将实施消费帮扶,动员管委会机关工会、园区企业工会、干部职工、园区企业购买帮扶村农副产品,动员机关食堂定期向帮扶村购买农副产品,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村上农副产品销路窄、销售难等问题。

民生帮扶 幸福生活暖心田

民生帮扶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如何通过民生帮扶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呢?德阳天府旌城将根据《规划》推出系列举措,让幸福生活滋润群众心田。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结合镇村安排,德阳天府旌城将积极推进帮扶村道路建设、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完善水电管网、聚集点建设、通信建设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帮助福寨村硬化村道2公里、整治沟渠10公里;帮助凤凰村修建提灌站1座,蓄水池10口及改造基础设施。

倡导文明新风。采用坝坝会、走访宣讲、集中演出等形式,广泛宣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中央、省、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开展环境卫生评先评优、“文明进步好村民”、“创业致富能手”评选活动等,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德阳天府旌城将深入帮扶村,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听取帮扶村及村民的诉求,让帮扶村及村民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关心,切实解决帮扶村及村民实际困难,为群众办好实事。关心关爱困难群众,在重大节日送去慰问品或慰问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等形式,帮助村民改善生活品质,做好生活保障,解决实际困难,建设美丽幸福乡村。

此外,德阳天府旌城还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涉农专家人才到村开展培训,组织村级致富带头人、农技人才等到周边先进地区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开展青少年扶智行动,积极组织帮扶村家庭困难的青少年在寒暑假赴四川科技馆、博物馆、极地海洋馆等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拓宽青少年视野,组织观摩青少年科技类竞赛,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习惯。(张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