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中山东路澄海段完成并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2022-06-15 10:33: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江雄、肖明葵、王雄伟、肖前波、张元根、高松 | 责任编辑:李科

6月10日,中交四航局五公司负责施工的中山东路最后一个标段完成并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中山东路全线贯通。中山东路位于汕头东海岸新城,为贯穿东西向城市的快速路,是汕头现状城区与新东区及东海岸新城联系的重要通道,采用主线双向六车道、辅道双向四车道。中山东路项目作为PPP项目,项目总投资65亿元,建设单位为中交汕头道路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起点为新津河桥东岸,终点为莲凤路,全线共长15.42km。由中交四航局五公司负责施工的中山东路四分部标段工程起点为清辉路,终点为莲凤路,全长5.22km,主要包含道路工程、凤莱路跨线桥、莲阳河特大桥等工程,于2019年6月开工,按照合同3年工期按期完成。

中交四航局五公司中山东路项目负责人张海松说,“作为汕头第二条正式开通的快速路,中山东路全线开通后,澄海区与汕头市区之间的车程将由原来的半小时缩短至10分钟,极大强化了彼此间交通联系,对推动汕头六合现代产业示范区发展,优化提升沿海发展带和城镇提升带,加快构建“一轴两带两走廊多组团”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中交四航局五公司建设团队坚持标准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施工,克服了莲阳河跨海特大桥、全线复杂软基处理等复杂施工难题,为确保中山东路全线顺利贯通,助力汕头增强城市活力、促进东部新区经济发展做出央企贡献。

智慧管理,安全又环保

新基建时代,中交四航局五公司建设团队积极推行智慧化安全管理和智慧施工,让工程安全又环保。

项目安全总监李小飞介绍:项目部建立了智慧化安全体验馆,运用VR、声光电等多类技术,融合音视频多种形式的安全体验项目应有尽有,组织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不定时参与应急救援、综合用电、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等体验,进一步强化大家对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认知和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将安全管理智能化渗透到现场管理的方方面面。”

为提高塔吊使用安全性,项目部利用了各类传感器及应用系统,如螺母松动预警系统、吊钩盲区可视化、塔机安全监控系统、群塔作业防碰撞系统、塔吊司机人脸识别系统等,实时掌握塔吊运行状态,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在工地扬尘防治过程中,项目部施工现场各区域接入汕头市住建扬尘监测系统,尤其对搅拌站、物料堆场等重点场所区域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跟踪,同时设置全自动喷淋降尘系统,保证施工现场全天候纤尘不染,并实现了养护水的循环使用。

“一年多来项目实施的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做到人员动态管控、机械设备监管有效、危大工程动态管控、方案技术实施跟踪、隐患治理等安全管理到位。在工地推行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也能及时纠正违规行为,现场管理更加高效。”中山东路现场施工负责人游远辉自信地说道。

智慧施工,标准又精细

在莲阳河特大桥施工建设中,为不影响航道正常运行,项目部以特大桥主墩为界分南北两个工区进行管理,分别在特大桥南北岸路基区域设置两座预制梁场,梁场采用了数控智慧钢筋加工和梁板预制智慧预应力张拉,实现了施工的标准化和精细化。

为保证钢筋加工质量,预制场钢筋加工设备引入全自动数控调直机、数控钢筋弯箍机、数控钢筋弯曲中心进行钢筋精细加工,钢筋绑扎均采用钢筋胎架进行定位,并在胎架边缘张贴验收标准,确保钢筋加工精度始终如一,解决预制构件钢筋笼绑扎成形及钢筋定位精度难以保证、工作效率低等难题,实现成品化,该工艺由于效益明显,且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项目部还对预制梁模具进行升级改造,采用螺母调节底部调节板坡率,使单位模块的安装节省0.5个工日,进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和精度,促进了预制梁质量的提升。

“你看这些几十米长的T梁可不单单只有钢筋水泥,外壳里面还有众多拉力巨大的钢绞线,要把长长的钢绞线贯穿过钢筋密布的梁里,这就需要张飞绣花——粗中有细的精致功夫呢。”项目技术负责人肖前波介绍,“一般情况下,单根穿束作业会引起的钢绞线缠绕,从而导致的钢绞线受力不均,这个问题在T梁钢绞线穿束中一直存在。为此,预制梁场引进了整束穿束台车,在解决缠绕问题的同时,实现钢绞线整束自动穿束,有效提升钢绞线穿束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

项目部在2020年9月举办预制梁场标准化施工观摩交流会,一系列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举措得到各方的肯定。

技术攻关,攻克跨海特大桥复杂难题

莲阳河特大桥全长1.35km,桥梁设计标准宽度40m,为双向8车道,是该项目的主要控制性工程。超软弱地质、出海口围堰、百米超长桩孔和多种桥梁结构于一身,面对这些复杂难题,项目建设团队积极展开技术攻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施工壁垒。

大桥紧邻莲阳河出海口,在经年累月的河流冲积作用下,河床底部积累了大量淤泥,淤泥质土最深可达50米,相当于16层楼的高度,这给大桥的桩基施工带来巨大挑战。而且汕头雨季较长,且易受台风和季候风天气影响,有效施工天数短。为加快莲阳河特大桥主墩18米深基坑开挖进度,项目团队创造性采取“先支后围”的钢板桩围堰工艺,即先做围檩后打钢板桩,再整体吊挂至基坑内部的方式,使施工工效比传统的“先围后支”工艺效率提高8.5天,还降低了水下作业安全风险,提高了施工精度质量,实现效益安全的双提升。该工艺由于效益明显,且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莲阳河特大桥全部采用超长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70~90m,桩径2.0米,1公里多的桥梁灌注桩总数达296根,且全部为摩擦桩。“全桥将近三分之一的灌注桩钻孔深度更是达到了107米,工程量、施工难度不仅在汕头地区,甚至放眼国内都是十分少见的。”项目副经理张元根介绍道。

面对挑战,项目党支部副书记、总工程师肖前波带领技术团队展开攻关,通过设计优化,将莲阳河特大桥原来的单桩单柱变为群桩承台,在缩短设计桩长的同时,降低了施工难度;邀请内部专家进驻指导,对灌注桩设备、钻进过程、泥浆指标、清空工艺等开展攻关,确定各个工序施工参数,克服软弱地层灌注桩施工标准不一等问题,最终达到I类桩占比超98%的效果。

“莲阳河特大桥施工工艺很复杂,引桥采用预制T梁,跨堤引桥为钢混组合梁,主桥采用现浇箱梁,可以说除了斜拉、悬索桥以外,基本囊括了当下主流的桥梁结构形式。”游远辉介绍说。“为满足工期要求,我们相继投入11台龙门吊、2台架桥机、2台塔吊、4对挂篮以及400t起重船、运输船等,高空、水中作业相互交叉,高峰期近600人同时作业,并不断优化工艺,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优化工艺,“烂泥塘”上修建快速路

中山东路施工区域为冲积平原,到处是菜地和鱼塘,地下是12-17米左右的深厚淤泥,新建道路面临巨量的软土地基处理问题。

为修筑一条百年品质大道,中交四航局五公司项目团队采用了土方回填、堆载土固基、打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水泥搅拌桩、排水板等多种工艺密集性进行软基处理,并积极优化工艺,提高了工效,确保了施工质量。

张元根告诉说,“项目软基处理的工程量巨大,回填土就用了46多万立方米,回填厚度最高达到6米;还从70公里外的潮州、饶平拉了2万车次土方超过75万立方米的堆载土对软基施加荷载,施工了排水板607万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19.17万立方米、水泥搅拌桩57万米。为了确保每道工序顺利进行,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进行微创新。”

由于堆载时间需要长达6个月,项目部同时投入30台排水板机,提速排水板安装施打,实现提前堆载,加速软基固结。为确保回填土的密实度,项目部严格按照图纸分层回填,层层压实,但也造成排水板机在插打过程中需穿透2-6米厚的回填土,但项目部马上采用引孔机施工为排水板施打开路,大大提高了排水板施打效率,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设计要求,对于桥头的地基采用CFG桩+轻质泡沫土填筑进行处理,保证了路基与桥头的有效衔接,避免路面不均匀沉降产生错台,有效解决了桥头跳车问题,保证了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为消除地下流沙层的不良影响,项目部付出超平时5倍工作量,在流沙层打下3.1万根水泥搅拌桩,确保了路基的坚实……(通讯员:江雄、肖明葵、王雄伟、肖前波、张元根、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