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阿新:治愈系的苗族青年

发布时间:2022-08-02 16:47: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古阿新品牌 | 责任编辑:赵茜

“我希望衣服不止穿在身上,还能治愈大家的心情”,古阿新说。

他的发型很特别,从前面看就是精神利落的短发,但脑后却另有“玄机”,三根辫子几乎长到腰部。之所以留这样的发型,倒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时尚,这算是他这些年的经历的一种外化,其中一根代表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因为曾经的苗族男子都会蓄长发;另一根是要提醒自己保持童真,就像他设计的衣服可爱且治愈;第三根则寄托了对一种来自家乡古老手艺的传承。

什么手艺?就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绣。

摆地摊的苗族青年

苗绣这门传统手艺曾串连起一代又一代苗族姑娘生命中的闪亮时刻,每逢重要的日子,盛装之上的漂亮苗族刺绣必不可少。苗绣色彩对比强烈,所绣的形象都很夸张,虚实变化,流畅飘逸。古阿新的外婆就是绣娘,“像我外婆这样的苗族绣娘不会说普通话,也不识字,她们不知道梵高是谁,也不认识世界名画,但在绣花的时候却‘迷之自信’,就像在神的指引下绣花,天马行空,没有太多束缚。”这也让苗绣看起来充满想象力,毫无拘束,每个绣娘绣的风格也不一样,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绣娘们在绣花时会有种暗中比较的感觉,在比谁的绣花更漂亮。她们就这样以针为笔,线为墨,把苗族的传说、历史、图腾变成苗绣的纹样。作家阿城曾说“苗绣不是单纯的民间工艺作品,而是一部记录了文明源头的‘天书’,我更愿称它为一部蕴藏着人类上古文明密码的哲学之书。”

喜欢针线活儿的男人似乎并不多见,像古阿新这样钟情于刺绣的男生就更少了,说起来这其实和小时候的家境有关。他的家乡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凯里农村,那里经济并不发达,家里收入也不好,而他还有两个年纪相近的哥哥。虽是老幺,小时候却基本没穿过新衣服,都是穿哥哥们长高后穿不下的旧衣服,苗家有句谚语“母巧儿穿好,父勤儿吃饱。”手巧的妈妈会在这些旧衣服上做一番加工,破的地方绣只小老虎或者是一朵花,“我会觉得这衣服很不错,也没感觉自卑,她绣上图案之后,这件衣服好像完全变了样子,就彻底属于我了。”从小学到初中古阿新穿着这样的旧衣长大,直到高中他才有了新衣服穿,也许是儿时的这种经历对他影响太深,新衣服也会被他改成自己更喜欢的样子,看到他穿的衣服很特别,同学都很好奇,很多同学不喜欢穿校服,会让古阿新“加工”一下,他在校服内衬绣上好看的图案,放学之后同学们就会把校服反过来穿。

哥哥和他相继考上了大学,按理说这本来是值得一家人高兴的事,但家里的经济状况却更加捉襟见肘。“我们那里考上大学都会请亲朋好友吃席,大家都会给份子钱。”靠着这些份子钱,古阿新撑过了一个学期,但后面几年怎么办?他带着焦虑来到西安读大学,这种焦虑让他一直在想干点什么能在大学赚到学费,创业的种子渐渐在心中萌芽,他想起家乡的那些饰品和苗绣。

刚开始只在学校里卖苗族的服饰,古阿新渐渐成了学校里知名的“商人”。周末他就会去西安市区和景区门口摆地摊,后来又开始趁着假期走遍全国各地摆摊,北京、上海、成都、长沙、青岛、大连、新疆都去过,他甚至还把摊位摆到了马来西亚、印尼……虽然除去一些日常开销赚不了多少钱,但这段经历对古阿新来说特别宝贵,“我觉得趁年轻出去看看,如果再想去估计没机会了,带着好奇,带着探知的心情,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开阔了眼界,这种阅历书本里学不到。”

大学毕业后,古阿新不甘心于继续摆摊,他把苗绣的工艺进行了创新改良,设计了一些新的图案,做成年轻人更喜欢的风格。2013年,他用自己摆地摊赚到的钱在西安回民街开了家服装店,店名就叫古阿新。而没过几年,他已经是在全国拥有二十多家服装门店的老板。

(古阿新:衣服不止穿在身上)

“古新结合,承古创新”,“古阿新”这个名字原来可以这样解释。一开始他在服装中融合了贵州雷山、剑河、花溪等地的苗绣工艺,平绣偏多一些,这是苗绣中运用最广泛的技法,用丝线穿针绣制,绣法简单灵巧,成品光洁平滑,故称平绣。它的工艺并不复杂,可复制性比较强。在和古阿新创业的同学中也不乏侗族、彝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后来他就把西南地区各个民族的绣花也融合进来,定位“西南风格”,这种绣法加入了更多创新元素,“从此整个设计就打开了,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民族,从最早的苗族绣花,到西南少数民族绣花,到如今的国潮,这样不断放大,受众群更多,绣花的展现方式也更多,当然最重要的是一直保留苗绣的元素。”2021年在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上,古阿新带去一场名为《源·爱·潮》的时装秀,在这场秀中,苗族百褶裙工艺、濒临失传的苗族锡绣技艺、精致镂空纹样,这些传统民族元素和现代立体剪裁结合,古老的苗绣有了新的韵味。

“古阿新”越来越有名气,各种抄袭和模仿也接踵而来,他倒是看得很开,“刚开始觉得还好吧,反正也是一种变相的宣传嘛,大家一起来做,一花独放不是春,虽然这种抄袭模仿的确就会对我们产生困扰。但我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关注我们,也是一种动力和压力吧。眼看着很多人之前做运动风、做日美风,后来纷纷加入到国潮的热潮中。”古阿新说在他的影响下,一些本来不做中国风的品牌也开始转型做中国风。

古阿新的抖音签名是“国潮也是一场美的治愈”。其实这个签名一直在改,最早是“古老花朵新的绽放”,后来是“让世界爱上中国美”。“现在这个签名是疫情之后改的,疫情出现之后我发现大家情绪会比较消极,社交也越来越少,不愿意走出来,或者是没法走出家门,服装其实是有社交属性的,我们希望国潮是一种态度,应该指引大家走向美好。”武汉疫情严重时,古阿新设计了武汉“重启美好”的衣服,樱花、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等代表武汉的元素巧妙融合在武汉两个汉字中;他在衣服上绣上一匹绿色的马,借“绿码”的谐音,寄托了一种守住绿码平安顺遂的美好祝愿;还有用56朵刺绣的花拼成中国地图的服装。“我希望衣服不止穿在身上,还能治愈大家的心情。”在他看来好的国潮一定要有自己的态度,要有文化自信。“国潮的态度不是说绣个花绣个图就能体现,要能让人感受到衣服传达的内容和情怀。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因为我们的衣服不比任何民族差。”

团队越来越大,古阿新已经不像开第一家店时什么事都要自己做。比如同事杨猛就是首席运营官,负责整个古阿新品牌的运营。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如今都有专门的人负责,而他就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设计工作,除了早上的时间属于自己,每天都会从中午12点忙到晚上12点,如今设计衣服就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件事中,只要有时间就会和同事们一起拍拍短视频,“把工作当成爱好,不会觉得特别累。”每个月古阿新要发布10多款衣服,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那些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元素都是他设计的灵感来源。

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邀请古阿新去蒙古、俄罗斯、意大利三国巡展,他把苗绣这朵民族之花从黔东南的山里带到了时尚之都米兰。大学里学新闻专业的古阿新,曾经有过当一名记者或摄影师的梦想,想通过文字和镜头把家乡的苗族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虽然后来他并没有成为一名记者或者摄影师,但他通过一件件国潮衣服让更多人认识了苗绣和苗族文化。(图文:古阿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