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激活文化活力 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8-05 10:42: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安塞区乡村振兴局 | 责任编辑:赵茜

位于延安市北部的安塞区,是“为人民服务”的发祥地、“党员承诺制”的发起地,境内文化遗存典型,是保留、传承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最集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安塞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文化旅游引领区”为目标,坚持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着力构建“两点两线”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通过文化振兴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真正把安塞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文化繁荣。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夯实乡村文化基础。立足于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群众文化需求,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有力推进,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安塞区现有1个国家一级文化艺术馆、2个文化馆分馆、3个民俗博物馆、1个图书馆及3个图书馆分馆、129个农家书屋、9个基层综合文体中心、78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12个、文化中心户28个。年均送戏下乡190余场、送书2000余册、放映电影200余场,文化艺术馆建成“云上展览”,让群众线上、线下同样享受优质文化服务。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以传统文化影响群众的精神风貌,培育乡风文明,先后举办腰鼓、民歌、剪纸、民间绘画、陕北说书等各类培训36次,培训民歌手360余人次,其中15人走上了央视“星光大道”舞台;举办安塞腰鼓培训班10期,培训学员5000余名;举办安塞剪纸培训班9期,参加培训学员800人次,有效带动了全区文艺人才的传承和发展。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安塞区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出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优秀文化渗透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先后举办了“陕北过大年”“中国安塞黄土风情文化艺术节”、中国艺术节“鼓舞安塞”分会场活动、“鼓舞安塞”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延安市首届“乡村春晚”等活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2022年,以“喜迎二十大放歌新时代”为主题,精心筹备“陕西省第四届陕北民歌大赛”“全国鼓舞鼓乐展演暨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初评”,9月份将在安塞举行。全面启动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推荐2名省级传承人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报送10幅安塞剪纸代表性作品,7件与安塞腰鼓相关的物品作为征集国家级非遗项目藏品。结合“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区“两馆”、演出队伍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开展“书香安塞”送书下乡和文艺巡回演出等活动100余场。全区60%的行政村有秧歌、腰鼓、民歌组织,有90多个唢呐、民歌、曲艺、书法、文学、绘画等各种文化活动兴趣小组,农闲时间能随时组团表演。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安塞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先后被授予中国“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间绘画之乡”“民歌之乡”,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曲艺之乡”。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安塞区持续加强文化交流,组织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2019央视春晚、国庆70周年庆典、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等大型文化活动,迎接了荷兰、法国等国家元首访华,多次组团到德国、意大利等进行文化交流,安塞文化的国际知名度持续提升。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安塞区加大与文化先进县区及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力度,持续办好“西部民歌大赛”“鼓文化艺术节”“乡村旅游节”等,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陕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创作《魅力鼓乡艺术热土》《我为安塞代言》《安塞剪纸姑娘》《黄土地上的歌声》《为你而来鼓乡安塞》等一批网络传播精品短视频,扩大安塞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极大地展现乡村文化价值,树立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繁荣乡村文艺创作,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大力发掘乡村中的文化历史,塑造文化品牌形象,涵养积极向上的乡风、家风、民风,不断加强艺术创作,讲好安塞故事、传播安塞好声音。今年以来,选送安塞区乡村剪纸作者余泽玲的《凤戏牡丹》、王玲的《大美延安》、王福丽的《苹果红了我们富了》3幅大型剪纸代表作品参与上海举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以全国劳模、二十大代表张莲莲植树绿化为素材,创编《大山的女儿》歌舞剧1部、歌曲10余首、改编小戏小品1部。区作家协会开展“书写新时代乡村巨变”主题采访活动,组织市、区40多位文学爱好者下乡采访,创作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40多篇,反映乡村变化。6月份,区委宣传部举行“礼赞新时代、唱响新民歌、聚文艺力量、助乡村振兴”安塞区“张思德精神文明实践示范员”“张思德精神文艺志愿服务队”五进活动,开展文艺展演、非遗传承、乡村振兴、文明新风等各类文艺活动497场(次),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展现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农村新气象。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按照“文化旅游带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两点两线”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2022年将完成南沟景区、冯家营腰鼓文化村国家4A级景区创建,完成西营民俗文化村、腰鼓山景区、中央军委二局旧址国家3A级景区创建。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特色餐饮、民宿,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全区1870名文化技能人员受益,间接带动9600余人就业,实现了文旅促振兴的目标。按照“文化旅游+农业农村+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思路,采取农旅结合、文旅结合、文农旅结合的模式,在高桥镇南沟景区,先后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生如夏花油菜花节”主题活动、乡村旅游节等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将文化艺术与景区开发结合起来,做到文农旅融合发展。南沟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接待前来考察学习的单位和组织达100多批,6000多人次。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群众参与入股景区沙地摩托、苹果矮化密植园、小木屋生态酒店、停车场、VR体验馆等旅游项目。在文化振兴方面,坚持以产业发展去促进文化传承,推动旅游产业、原生态产业、传统技艺、乡土特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假日亲子团旅游、家庭自然康养、牧场生活体验等休闲观光项目。目前,已建成化子坪镇小南沟、金明街道办徐家沟等5个集垂钓、烧烤、水上娱乐等为一体的生态山庄,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如今,安塞区发挥文化优势,激活文化活力,助推乡村振兴的成效正在日益凸显。截至目前,安塞区累计从事文化艺术的人才达2.9万人;全区已建成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家特色民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间接带动脱贫群众460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8200元以上,有1万余人通过种植特色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地开办农家乐、摆设摊点等形式实现了致富。同时,各镇街充分利用农村的农家书屋、农村阅报栏、文化长廊、文化墙等阵地,创新推出张思德精神文明实践示范员项目、鼓乡好家户、鼓乡云播、“四到村户”和张思德精神文艺志愿服务队等文明实践品牌,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文化繁荣、乡风文明、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安塞大地上徐徐铺展......(图文供稿:安塞区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