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住有优居”棚改“改”出幸福新前景

发布时间:2022-08-16 13:26: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新怡、沈官星、王磊 | 责任编辑:赵茜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与人民生活舒适度、幸福感密切相关。近年来,汉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在棚户区改造中突出民生保障,推进高品质安置房建设,赢得了群众的赞成和拥护。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老旧脏乱”的棚户区越发显得格格不入。汉阴县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承接,民营企业合作联合实施”的办法,统筹规划,采取“一个项目一个安置方案”的总要求,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已经让3811户居民住进了新居。

城区西大桥附近区域是汉阴重点发展的“东扩西延”核心地段,是政府极力打造的重点开发区域,也是汉阴未来新城的发展方向,双星村的村民正处在由村民向市民转变的历史交汇期。

走进博元·幸福里小区,触目可见都是绿色草坪和树木,小区建筑密度38%,建筑间隔合理。该小区位于汉阴县河滨路与太和路交汇西南角,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教育资源丰富,小区内部环境优美。

“我们以前住在西大桥头附近的,老房子是一个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后来因为国家的棚改政策,政府统一规划,所以就拆迁了,现在安置在幸福里小区,幸福里小区是个挺漂亮的小区,很适合居住和生活。比以前条件好太多了,上个月我们刚把新房子装修完,这个月初就搬进来了。”幸福里小区业主吴晓华说。

新旧转换,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推进让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欠账”也正逐渐补齐。

在西大桥北侧原本是计生站、公路段及水利局的家属楼,房龄较长,基础配套落后,居民中低收入家庭比例较高,同时面临出行难、吃水难、排污难、如厕难等诸多问题,已经不适宜居住。甚至有些房屋的地梁也逐渐出现了问题,许多居民苦不堪言。 

“我们以前住的一楼,下水道不通,一年要通几回,换了房子后感觉换了确实好,新房子住着挺舒服的,挺好的,换的面积也大得多了,各方面条件也比以前好得多,每间卧室也通亮,住到这里挺好的。”滨江公馆小区业主李炳秀说。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民心工程,涉及搬迁、改造等多方面工作。原本住在水利局家属楼的彭大爷,是第一个支持棚改的群众,这也让滨江公馆小区这个项目打开了突破口。

“这次棚户区改造给我们下了场及时雨,也是我们盼望的一件大好事情。过去的房子质量差,设计得也不合理,(新房子)第一个注重质量,第二个注重设计、节约资源,充分地利用这块棚户区改造资源,把这么好的房子修得大家非常满意,非常感谢。”滨江公馆小区业主彭诗颂说。

在彭大爷的新房子里,到处都堆着装修材料,他说起装修房子的时候,脸上时刻都洋溢着笑容。据他说,这次棚改他不仅分到了90多平自住房,还为孙子解决了一套住房,他特别开心。

滨江公馆小区业主彭诗颂还说:“我们现在都在忙着装修,等两三个月装修好了,就要搬进来入户了,我们小区周边的环境也特别好,公园式的小区,绿化也做得非常好,怎么说呢,满意加满意,再没有挑剔可言了。”

告别低矮破陋的居所,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棚户区改造能让人民群众住房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巨大转变。如果说发展是力量之源,那么民心就是施政之向。群众“所急、所需、所想”,正是汉阴县棚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汉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珍珠介绍道:“2011年以来,我县通过积极申报争取,累计实施了24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安置房6635套,拆迁总面积达 32.4万平方米,涉及项目总投资53.5亿元。累计争取中省项目补助资金9140万元,棚改基础设施配套资金7690万元,申请政府专项债7.34亿元。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16个项目3811套安置房回迁,预计在2024年底原棚户区居民实现回迁安置达到100%,近两万群众将从中受益。”

近年来,汉阴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重点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任务,在兜牢民生底线基础上,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推动民生工程实现新跨越,在“住有优居”的民生保障方面交出了一份温暖厚重的答卷。(图文供稿:汉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李新怡、沈官星、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