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15 10:10: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郭顶潍坊市教育局抓住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时机,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紧紧围绕如何更好服务企业和驻潍高校合作发展,以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发展为抓手,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建立落实机制,持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一体育人的新路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截止目前,潍坊市共签约25个产业学院(13个本科、12个专科),其中,潍坊医学院生物医药产业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歌尔工学院、潍坊学院潍柴产业学院等3个被列入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歌尔工学院的“1+1+1”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教育部的肯定。
一、健全组织体系
(一)设立专门机构。2020年经市编办批准成立潍坊市产教融合研究院,6月省教科院与市教育局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明确一个中心(区域产教融合理论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探索和机制优化的研究中心)、三大平台(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发展平台、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库平台)、四大基地(政策咨询服务基地、高新技术推广基地、成果转化孵化基地、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的建设目标;确定联席会议和学术委员会是研究院的运行机制。截止目前,已建立起8个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50多名国内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重要事项由联席会议确定和专家常规指导的健康运行制度。
(二)组建工作专班。专班是统筹资源推进工作的有效方式。2021年成立由市委组织部等15个成员单位组成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专班,统筹协调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22年成立由市委统战部等21个成员单位和21所驻潍高校负责人为成员的驻潍高校与企业对话工作专班,推动驻潍高校与企业对话、深化产教融合。两个专班均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顶格统筹,全力推进。目前15个县市区已对应设立工作专班,并建立起市县工作联动机制。
(三)搭建产教融合服务平台。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结合我市产业布局和高校、企业需求,在全省率先推出官方公益服务平台—潍坊市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平台以“开放·融合·赋能”为宗旨,立足“需求导向、开放流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力求契合高校、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今年5月12日正式上线。截止目前,已有101家潍坊规上企业、21所驻潍高校、21所市外高校、21个专班成员单位入驻平台,为市内1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助力200余个合作项目高质量发展。截止目前,协助引进与我市产业和需求高度契合的理工科、医药类博士以上高端人才23名,缓解企业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协调20多所省内外高校对接市内207家规上企业的480项技术需求,已促成5所高校与市内73家企业达成合作意愿,已完成3所知名高校与企业直接洽谈对接,助力企业技术难题解决,切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工作制度
一是在全省率先以政府名义出台《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市建设20个现代产业学院的目标;明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训基地建设、共建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科学运行机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产业学院6项重点建设任务,规定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激励政策、强化资金扶持等3项激励保障措施。
二是出台《潍坊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暨产教融合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试行)》,为校企对话常态化开展、促进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基础。潍坊市高规格的首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话会于今年4月28日成功举办,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和市“十强”产业龙头企业代表主要负责人在市主会场参加会议;县市区、高校和部分企业设分会场,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运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开启了潍坊校地常态对话的序幕。据粗略统计,到目前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对话交流134次,服务高校企业380家,对话活动推动潍坊市21所高校327个专业与15个产业链的229家企业深化合作,促进29个市级以上职教集团实体化发展,60%的学生实现在集团内就业。
三是联合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细化落实产教融合组合式激励政策的通知》,助力产教融合政策落地。通过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激励政策,保障建设用地支持政策,用好信用体系支持政策等措施,在全省率先细化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有效激发和调动企业高校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到目前,金融系统提出一校一方案的支持政策;全市32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累计抵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达878万元;解决了2所学校长期土地纠纷;明确了诚信作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的重要条件。
四是印发《关于建立驻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评议制度的通知》,建立起高校服务地方的评议制度。根据《山东省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方案(试行)》等文件规定,将学校党建、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疫情防控、舆情管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列入对潍坊高校年度评议重要指标,规定每年评议一次,注重过程评议,采取学校自评和市级复评方式进行,评议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评议结果上报省里的同时,也作为教育系统评先树优、经费安排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从而引导高校加强与地方的对接、联系和服务。
五是市委组织部、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驻潍高校毕业生留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提高学生对口就业率。通过开展校地对接,举办“驻潍高校学子留潍对接交流会”、“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进校园”等活动,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站,落实“百校万企”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和青年人才政策等,激励大学生对口就业。目前,人社局已牵头组织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覆盖潍坊21所高校。
三、建立落实机制
一是市县联动机制。扎实落实加快产业学院发展和联席会议等制度,目前建立起市县两级工作专班联动和周调度、月通报、两月一次向市政府常务会汇报一次的工作机制。
二是督导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综合督导的杠杆作用,采取“互联网+教育督导”的模式,将校企对话活动开展及效果、平台建设使用、产业学院培育建设等方面,细化工作指标,加强过程性督导,全面调动教育资源为工作服务。
三是政策激励机制。扎实落实加快产业学院发展、产教融合组合式激励政策、驻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评议和驻潍高校毕业生留潍专项行动等激励措施,激发和调动企业、高校主动参与校企对话活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有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了共建产业学院。
四是课题研究和成果引领机制。先后启动37项产教融合重点课题、26项青年专项课题、13项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横向课题和3项歌尔产业学院教师教育素养提升课题等立项研究工作,有力推动了工作的理论化成果。同时,对成果及时登记注册,先后对《歌尔“1+1+1”匠造人才培养模式》《豪迈集团模具数控人才培养标准》《新时代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度指标体系》《歌尔集团智能制造类电气装调岗位人才培养标准》等5项成果进行了版权登记,率先用法律的形式把产教融合标准固定下来,为今后同行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研发、教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为省职教高地建设探索出可复制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