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全能医生” 为阜城污水治理把脉会诊 ——阜阳城区污水处理项目推进纪实
发布时间:2022-09-21 15:31: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东旭 | 责任编辑:赵茜“谁谓萧条颍水边,能令嘉客少留连。”安徽阜阳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是安徽人口第一大市、国家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然而,与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相比,阜阳城市污水治理进程相对滞后,市政排水管网雨污混接、错接,管道渗漏、破裂、变形,污水厂进水水质浓度偏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修复城市主体这些堵塞、老化的“毛细血管”,2022年年初,一场横跨颍泉、颍东、颍州三个区域的“城市问诊”拉开帷幕。
中建五局二公司皖北分公司勇担央企社会使命,承建阜阳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厂网河站一体化)专项行动一期(一标段)项目,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化身“全能医生”,为阜城污水处理把脉会诊。新建泉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连接城市受损的“动静脉”,排查已经老化、故障的管线,进行有针对性地修复更换,为阜阳市美好的城市形象建设再立新功。
党建强引领,合力做好“术”前准备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泉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主次干道排水管网新建及改造工程、小街巷、住宅小区等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是阜阳市政府生态环保一号工程,也是公司与三峡集团合作的首个长江大保护项目,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协调推进举步维艰、管理要求高于行业标准。进场之初,项目党支部就锚定打造“政府主导、央企合作”典型示范民生工程的目标。
“阜城管网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工程,一定要联动各方,走进群众中间去,了解群众之所需,解决群众之所困,才能快速打开工作局面!”抱着这样的信念,项目党支部统筹大局,创新打造“生态五品”特色党建,将党建工作有机融入施工生产工作,实践“群众路线三步走”等工作法,高质高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为进一步优化施工部署,疏通梗阻塞。项目党支部成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带动劳务分包中的党员,组织人员分组分批,先后多次深入小区中进行走访调研,广泛听取业委会、工商户和物业等的建议,在占道施工如何优化、交通疏解如何保证安全等方面达成一致,并在进场施工一周前,进行细致周到的策划部署。设立“书记流动工作站”,与城管局、交警队、绿化迁移产权单位对接,开展迁移工程量摸排,编制协调清单,召开迁改协调会,报批绿化迁移方案、交通导改方案等,为后续施工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单元楼门前这么多电瓶车充电,而且裸露的电线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一个不小心就会有触电危险,我们就是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便你们更好地居住。”这是现场管理人员给小区居民解释沟通的一幕。进场之初,部分居民不理解,怕施工影响他们的正常出行。项目党团员展开入户宣传,发放施工宣传册,进行政策解读,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肾脏”再升级,强化污水收处能力
污水处理厂犹如城市的“肾脏”,它“吞”进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经过一系列工序过滤其中的垃圾和有害物质后,再“吐”出达标的清水。
泉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占地面积28815.2㎡,建筑面积10251.7㎡,设计规模3万m³/d,采用“粗格栅+细格栅+旋流沉砂池+AAO生物池+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深度脱氮滤池+接触消毒”的处理工艺,尾水排放至颍河。项目建成后,将具备日污水处理量3万吨,对阜阳市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市民健康将起到重要作用。
建设污水处理厂迫在眉睫,项目管理人员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勇气和魄力,全力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突出重围,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当项目团队第一次进驻现场,通过对工程的自然条件、地质结构、结构特征、合同要求、施工安排进行评估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后,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位管理人员心上,他们深深地感受到,扛在肩上的重担与责任又重了几分,需要协调解决的困难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问题很多,我们就一个一个解决;难度很大,我们就一点一点分解;内容繁杂,我们就一项一项落实。”项目负责人王前军的坚定决心感染并带动着每个人。项目部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商讨编制并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发挥全员智慧,汇集全员之力,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商讨过程中,项目团队牢牢抓住工期这条主线,根据施工总工期制定各分项(部)工程节点,通过各分项(部)工程节点控制总工期,并针对雨季施工、交叉作业、安全文明施工等内容制定专项技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目前,泉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并一次性通过市标化工地验收,正在申报省标化工地,有望在年底通水。
“正骨”并“理筋”,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在颍州区颍州路、河滨路、西湖大道等多条主次干道的慢车道被打上了施工围挡,大型打桩机正在打钢板桩施工作业,一群人头戴安全帽、身穿荧光马甲来回穿梭。
这是主次干道排水管网新建改造施工作业的场景,他们正在为阜城的污水管网“正骨理筋”。
为顺利推进管网施工,项目部做足各项准备工作,制定了精细的施工方案,落实了严密的防疫要求,前期就与城管局、市政、交警等多部门进行反复沟通、紧密配合,妥善解决了这段特殊时期道路施工的难题。在最短时间,以最小影响,推进完成道路老旧管网的施工改造。
今年4月底,项目部接到颍州南路塌陷段抢修任务,项目团队闻令而动,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交通导改方案审批和绿化迁移等工作,不到50天就完成整个工作面施工。
6月27日18时左右,阜阳市普降大到暴雨,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大雨滂沱,一片汪洋。王前军担心暴雨会破坏新建的管网并带来安全风险,迅速召集项目班子成员赶赴现场。
“赶快排水,检查其他工作井是否有漏水情况!”抢修现场王前军在雨中大声指挥,现场安措布置到位以后,大家顾不上穿雨衣,开车就赶往其他路段作业面进行巡查,大雨一直没有停歇,雨水早已浸湿了大家的衣服。
当晚21时多,暴雨褪去,各施工作业面都解除了风险。大家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久违了笑容,在沉沉的夜色中,一行人才逐渐消失在蒙蒙细雨中。
类似这样的场景数不胜数,或是在凌晨6点防疫值班的岗位上,或是在晚上10点多夜间安全巡查的工作中,一抹荧光绿始终闪耀在星星点点的夜色中。
“肠镜”查管道,暗管排污无处可藏
“我们只需操作地面上的主控器,管道检测机器人就可以根据指令在管道内活动。通过屏幕观看管道内具体情况,漏水、破裂、堵塞等问题很容易被发现。”项目现场负责人王进笑称,这项技术相当于给管道做“肠镜”。管道检测机器人安装先进的电视检测设备、高强度探照灯,中间有一个高像素的摄像头,机身也很小巧灵活,可以深入各种尺寸的管道内部。
为了精准探测管道内部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管道修复方案,科学合理指导施工,项目部依托智慧化应用,请来“管道检测机器人”,快速有效地推进管道修复前期准备工作,助力打造“智慧水务”。
目前,项目利用管道检测机器人已经对3.5公里左右非开挖修复段的管道进行了检测,并对已有老旧管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反馈,为今后制定养护、修复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分析依据和指导建议。
不着白大褂,没有听诊器,不用手术刀,一顶安全帽,一抹“荧光绿”,建筑男儿化身“全能医生”,常年奋战在城市污水管网改造的施工一线,辗转于市内三区的各个施工作业面,疏通城市“毛细血管”,为看好事关千万家庭的“心病”奔走忙碌。(图文:李东旭)